戴維和金妮結褵三十四年,三個孩子都已成年。他們背對彼此,坐在家裡辦公。當金妮掃視收件夾的郵件時,心裡漏跳了一拍。是分手經年的前男友寄來的郵件,她點開來。金妮自己對此的描述是,「打開那封郵件僅僅只需一秒,但卻是那一秒,改變了一切。我坐在此生摯愛的兩個男人之間;一個與我依憑網路相連,另一個則坐在距我不到六十公分的地方。」她開始每週頻繁與麥可書信往來,早晨急不可待地衝到電腦旁,晚上依依不捨地離開。他們偷偷通電話,約定好見面的時間⋯⋯。
艾蓲麗才剛與丹新婚數月,卻發現有人用自己的電腦觀看女性的情色照片。丹否認所為,還試圖刪除部分的歷史紀錄。他們正滿心期待迎接第一個小孩,然而艾蓲麗對婚姻憧憬「從此幸福快樂」的夢想,已然破滅。丹不久即承認撒了謊,說自己是初犯,且承諾不再如此行。幾天後,艾蓲麗發現丹不僅在兩人交往時看了色情影片,就連婚後也是如此,此事使她傷心欲絕。「幾個晚上前,他才剛承諾不再騙我,就立刻當著我的面說謊。」她說。
戴維、金妮、 丹和艾蓲麗都是真人其事,寫下了自己的故事。他們勇敢開誠佈公,敞開自己的脆弱,因知道尚有許多人正面臨相同處境,故渴望能以自身經歷鼓舞他人。
這豈是新事?
顯而易見,來自性的試探與情慾的思想早已存在了數千年。亞當和夏娃試圖遮掩自己的赤身露體 (創世紀第三章)。十誡禁戒貪戀他人的妻子 (出埃及記第二十章)。一晚,大衛王睡不著,當他在屋頂上行走時,看見一名容貌甚美的女子沐浴────於是派人去打聽她 (撒母耳記下第十一章)。耶穌說我們甚至不可看見婦女就動淫念 (馬太福音第五章)。
藝術家與作家存在多久,照片與露骨的文字出現就有多久。唯一的不同在於,電腦使得這些照片與文字隨處可取、隨時可得,且是人人得以匿名為之。
- 任意而得。許多色情網站都可免費試看,網咖的電腦一分鐘只要花一兩元台幣就可使用。
- 匿名為之。沒人知道你如何使用自己房裡的電腦(除了上帝以及與你同時在線的人)。
- 人人可用。多數跨文化工作者都有電腦,且幾乎都能連上網。
- 隨處可取。在餐飲店、機場等地方都可上網(通常免費)。
- 隨時可得。網路連線是日夜不停,全年無休。
這是否時常發生?
從戴維、金妮、丹與艾蓲麗身上可以得知,此事不限男女老幼,不論單身或結婚者,人人都有可能發生。目前尚未有研究可得知,有多少比例的跨文化工作者深陷其中。《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曾對美國牧師做過調查,發現當中有37%此刻正掙扎於網路色情中。
基於對電腦與跨文化事工感興趣而參加此一研討會的與會者,面對「若在跨文化工作者的電腦發現色情影片,該採取何種行動」之問題,感到左右為難,不知該對誰說、當如何做。儘管目前尚無人能明確指出色情造成的問題有多巨大,但根據技術人員對電腦的研究,情況顯然非同小可。兩位領袖投文呼籲重視此事,該文章遂成為「福音宣教季刊」(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EMQ)的核心使命,以幫助跨文化事工及網路。兩人期盼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對此事的關注與討論,卻未曾有人投書回文寄信給編輯,作者也從未收到任何統籌跨文化工作者的相關人士有所回應。放眼望去,此事乏人問津。大家都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卻集體迴避面對、不願深談。
我的配偶明明很屬靈,為什麼還深陷於網路色情中?
在靈性上較屬靈的人比較不會涉入易成癮的行為,諸如賭博、抽菸、酒精成癮,以及其他各類的藥物濫用。由於網路色情相對新穎,故而在本世紀初前,皆無研究可證實屬靈程度與成癮現象的關聯。
如今已有證據指出,靈性屬靈並非能抵擋網路色情的防護罩。事實上,看似屬靈的人可能更容易被網路色情攻破。印第安納衛斯理大學的幾位心理學家做過一份調查,並於2006年在「心理學與神學」期刊(Psychology and Theology)上發表成果。該報告指出屬靈程度越高的人,越不容易有性成癮,如同論文發表者所預期。然而,該研究同時也發現,屬靈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因無法遏制的衝動,而落入網路色情的網羅裡。越是熱衷參與宗教活動,並且在生活中緊抓信仰的人,越有可能點入網路上的色情照片。越是深切感覺自己歸屬於信仰群體,且受其支持系統守望的人,越容易觀看色情影片。
由於此研究屬近期發表,故儘管其成因諸如網路色情較少人反對、較易博得認同、其行為更隱密或比實際外遇更可被同理等許多假說因應而生,但仍尚無人可知兩者間的確切關聯。
事情怎會至此地步?
蒙受背叛的配偶會經歷形形色色的情感。艾蓲麗說:「我感到醜陋、不堪,還很愚蠢……」 以下是眾人提及,所會經歷到的其他情緒。
- 拒絕接受、震驚、錯愕
- 生氣、憤怒、憤恨
- 傷痛、恐懼、孤獨
- 心碎、背叛
- 汙穢、骯髒
- 害怕、孤寂
- 怨恨、苦毒
- 受侵犯、驚愕
- 齷齪、玷污
這張表可以一直列下去。情緒是強烈且不斷改變的,多層情緒也可能同時發生。也許甚至讓人覺得宛如做夢,好像經歷一場噩夢,或感覺一切太不真實。
若是配偶深陷其中,我能做些什麼?
首先,有些事情得先停下來(如果你正如此行)。
- 不要自責。無論你的配偶怎麼說,永遠也不可能因為你足夠誘人、足夠性感或其他種種之好,而使你的伴侶有能力遠離電腦性愛。
- 不要參與。看那些照片、影片,或寄郵件、短訊,乃至於透過網路視訊聯絡他人(不論是否打開鏡頭),只會讓事情雪上加霜。
- 不要再監控配偶。你的伴侶總會想方設法繞過你,透過電腦進行性愛。
- 不要再思考這是罪或疾病所導致的問題。因其兩者皆是────且隱含更廣。具有社交、靈性、生理、心理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緣由。這是連結於神經化學的罪性纏累。
當然,你想滿足配偶的情感需求、性社交趨向、靈命需求,以及其他種種。在掙扎於罪的循環、羞恥感和無聲的沈默中,你能以鼓勵、支持和禱告予以扶持。你可以打破僵局,鼓勵配偶作出下列改變。
- 承擔責任。問題不在於你、雙方父母、社會、或其他任何人,而在於那正因電腦而性愛成癮的人────你的配偶身上。
- 承認罪過。你的配偶需要向上帝認罪、向你認罪,並至少向一位第三方人士(數位人士為佳)認罪。
- 悔改。悔改不僅只是感到懊悔或悲傷難過。悔改代表人轉離過去的惡事。這裏指的是你的伴侶需要停止其行為,也就是遠離網路性愛。
- 負起責任。當然,一個人總要對上帝負責,但你的配偶至少需要與一位同性的第三方建立責信關係。這必須是私密的關係,絕不僅僅是向假釋官的角色報告。對象必須是你的配偶能隨時打電話的人────對方也會打給你的配偶。
- 參加每週的群組聚會。在團體中分享自己的掙扎,並傾聽他人的分享,以對付這個問題。
- 若有需要,願意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你的配偶 (亦或你) 可能需要心理醫生或諮商師的協助,以推動責信團體的進展。
要注意的是,上述改變是你渴望支持配偶,而非能要求對方照辦而行。儘管理論上,人可能擔起責任,向上帝認罪並悔改,然後勝過以電腦性愛的制約衝動,但這僅為少數(如有)的個案。通常一般人無法單靠己力成就──或僅因他人強制要求而達成。
單單因受到要求而強制參與於責信小組的基督徒,與未建立此類責信關係的人一樣可能重蹈覆轍,向自己的責信夥伴或責信群體說謊。參與者必須決意渴望改變,如此一來,責信關係才能發揮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