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提反 - 前沿肢体关怀的新约典范

司提反 - 前沿肢体关怀的新约典范

前沿肢体关怀的新约典范

肢体关怀不是现代宣教机构所发明的,它是来自于新约。作者认为神呼召史提反为了“减轻保罗的焦虑”而提供所需要的“服待”。虽然保罗身为使徒也是在偏远地区担任宣教士,他受到许多人的爱戴而其灵命也很成熟,这些因素都不足以减轻他的痛苦。如果连使徒保罗都需要被关怀了,对于跨文化宣教的工人来说,无论他们身处在中国或是其它国家,承认自已需要有肢体的关怀,并无需为此感到羞愧。教会需要支持这样的事工,由受到呼召关怀的人员来提供执行。因此,无需要对肢体关怀作长篇大论的辩解。 

哥林多前书16:15-18:“弟兄们,你们晓得司提反一家,是亚该亚初结的果子。并且他们专以服事圣徒为念。我劝你们顺服这样的人,并一切同工同劳的人。司提反和福徒拿都,并亚该古,到这里来,我很喜欢。因为你们待我有不及之处,他们补上了。他们叫我和你们心里都快活。这样的人,你们务要敬重。” 

时间大约是公元55年的春天,保罗在他最后一次的宣教旅程中,提笔写下《哥林多前书》(参看附录Gundry的书, 1981出版,第364页)。他写这封书信的时候,正住在以弗所这座他曾经传播福音并牧养教会长达两年的城市里。事实上,在25个使徒保罗曾经建立过教会的城市当中,他在以弗所居住的时间最长。司提反一家专程跋涉近500公里,正是为了到这座城市来看望保罗,要让保罗的心里快活。他们一行人马风尘仆仆地从哥林多赶到爱琴海的东海岸来服侍保罗,从此树立了服侍圣徒的美好先范。 

我们可以把司提反等人的这种行为称为肢体关怀、教牧关怀、辅导、心理健康与宣教辅助、人员管理、或仅称为宣教士建造;不论我们怎样定义这种举动,它都是让使徒保罗受益匪浅的一种全新侍奉,并且是由这些年轻却信仰成熟的基督徒所开创的。出于对主的忠心,这些年轻的信徒迫切地扶持保罗这位在宣教前线的使徒,要使他成为一个更有力的传播耶稣基督福音的器皿。仔细研读哥林多前书16:15-18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世纪教会中侍奉宣教士的典范事迹,并认识这种侍奉精神在现代宣教团体中的应用。 

经文详解 

“他们专以服事圣徒为念。”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司提反的家庭状况,只知道是保罗为他们施的洗礼(哥林多前书1:16),并且他们是保罗在亚该亚初结的果子,他们专以服事圣徒为念(林前16:15-18)。这节经文的意思是,他们肩负起服侍圣徒的责任。最有意义的是,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出于保罗的要求,也不是教会的安排;相反,他们存着服侍和谦卑的心主动担负起这责任(参看附录Barrett的书,1968年出版,第296页)。巴瑞特(Barrett)甚至认为,是上帝直接安排他们这样做的。他认为,是上帝让他们意识到了这种服侍圣徒的机会,并且是上帝用他们需要的各样恩赐装备了他们。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司提反和他的一家觉察到了保罗的需要,就义不容辞地去满足这种需求。 

“服侍圣徒”。

海斯(Hĕ̆)在他的书中(参看附录,1978,第546页)解释说,在希腊原文中,林前16:15中的“服侍”一词首要的৿义是亲自帮助某人。在使徒行传6:1中,“服侍”一词用来描述每天给穷人们分配食物。这个词也让人联想起旧时的用餐服务,即有人专门在餐桌旁伺候用餐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最为贴近的例子是家庭仆人或佣人,他们的地位较为低下,所从事的工作虽然默默无闻,却是非常重要。费(Fee,参看附录书目,1987年出版,第829页)认为,这个词的意思可以涵盖许多侍奉工作,但有一点很清楚,即“这些人是自愿的,专以服侍他人为念”。 

“他们叫我心里快活。” 

 保罗在他的几次宣教旅程中,曾两次到过哥林多市。第一次到哥林多,就住了一年半。期间他经历了巨大的成功,看到福音渗透到哥林多社会的深层。他在提多的家里讲道,和百基拉、亚居拉一起做帐篷,在会堂里作见证,带领管会堂的归主,这些都是主在哥林多给保罗提供的机会。不论怎样衡量,保罗在哥林多的圣工都是果实累累的。 

我们只要简单浏览一下哥林多前后书,就立刻会发现哥林多教会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麻烦,其中大多数都来自教会内部。保罗不断听说哥林多教会信徒当中的内斗、退步、错误的教导以及纷争等事情。大多数学者认为,正是这些麻烦事情促使保罗提笔写了哥林多前后书。面对令人担忧和压抑的局面,保罗回想起在亚该亚建立的教会。他在哥林多后书12:20-21写道: 

“我怕我再来的时候,见你们不合我所想望的,你们见我也不合你们所想望的。又怕有分争、嫉妒、恼怒、结党、毁谤、谗言、狂傲、混乱的事。且怕我来的时候,我的上帝叫我在你们面前渐愧。又因许多人从前犯罪,行污秽奸淫邪荡的事,不肯悔改,我就忧愁。” 

哥林多后书11:28又说:“除了这外面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尽管保罗在哥林多的宣教工作曾取得重大的成果,为基督作了具有生命力的见证,但是一想到哥林多教会目前的状况,保罗就禁不住感到心痛。 

正是在这种处境中,保罗在信中说司提反及其一家人Anapauo)的意思是“解除了我的忧虑”。这种翻译更接近希腊原文的意思,同时也更准确地反应了哥林多教会当时的情况。根据亨塞尔和布朗(Hensel and Brown)的解释(参看附录,1978年出版,第256页):“这一希腊语单词的意思是让受到搅扰的人安静下来。”圣经中说让“劳苦担重担的人”到主那里得安息时,用的也是这个动词(马太福音11:28)。 

“因为你们待我有不及之处,他们补上了。” 

要想更好地明白保罗在以弗所的处境,我们应该看一下使徒行传中提到以弗所长老的那段经文。这些人与保罗有深厚的感情,保罗和他们之间也有牢固友谊。下面,我们看一下他们最后分别的情景: 

“保罗说完了这话,就跪下同众人祷告。众人痛哭,抱着保罗的颈项,和他亲嘴。叫他们最伤心的,就是他说’以后不能再见我的面’那句话,于是送他上船去了。” 

毫无疑问,许多以弗所的基督徒非常热爱保罗。尽管他们对保罗的爱是深厚的,保罗心里还是感受到一种欠缺,而这种不满足只能由别人来填补。有一点很清楚,就是保罗心中的惆怅并不是因为忠于他或关怀他的人太少而导致的。相反,我们知道,保罗被许多充满热情的信徒深深爱戴着,然而,这仍不能消除他心中的疼痛。 

此外,保罗在哥林多的两位挚友百基拉和亚居拉陪同他一起去了以弗所,并且与他一同住在那里。因此需要注意,保罗在信中诉说对哥林多信徒的思念,并不是因为身边没有哥林多的信徒——已经有两位哥林多的信徒和他住在一个屋檐下。然而,由于某种原因,保罗心中的这种空缺只有不在身边的信徒才能够填补,特别是司提反一家。

当一个人离开一个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地方时,Dietrich Bonhoeffer)在狱中写道,对因亲人离别而造成的心灵空缺是无法用任何事物弥补的,他说: 

“……如果试图用什么来替代,那实在是错误。我们必须得正视这种感受,并且忍耐过去。乍一听这是很难做到的,但它的确是一种极大地安慰,因为正是这种无法填补的心灵空缺,成为连接我们分别之人的纽带。如果说上帝会填补这种空缺,这未免有些荒唐。上帝不会填补这种情感空缺,相反,他会让这种空缺存在;哪怕这让我们备受痛苦,却能使我们彼此间以往的关系得以存活。” 

“因为你们待我有不及之处,他们补上了”,这句话正反映了邦合弗所描述的那种因分别和损失而造成的痛楚。而司提反所做的,正填补了保罗对亲友的思念之苦。从500公里开外的哥林多赶来,在当时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司提反一行人所带来的,是别人所无法提供给保罗的迫切需要。他们抚平了保罗心中的思念之痛——与他在哥林多初结的果实分离的痛苦。 

看来司提反一家向保罗讲述了哥林多教会的情况,同时也替那些保罗所关心的信徒向保罗问好。听到这些消息,保罗的心里会感到一些平静,因为毕竟得到了有关哥林多教会状况的第一手信息。因此,保罗不需要再根据旧的消息来猜测或担心教会当前的健康状况。 

此外,保罗因司提反一家的到来而心里快活,因为他们是保罗所施洗的极少数信徒中的几位。当然,我们不能仅根据这一段经文来论断保罗的心理素质。总之,我们从相关经文可以知道,司提反一家的到来,不仅使保罗很感激,而且还及时地满足了他的情感需要。 

“这样的人,你们务要敬重。” 

很明显,哥林多教会没有意识到,司提反一家对保罗所作的一切需要他们的支持和敬重。保罗需要特别为司提反一家说话,这一点也更清楚地影射出哥林多教会所面临的困难。哥林多教会需要这样的劝告,从而学会让司提反和他的一家人能够根据他们所蒙的呼召自由地事奉。他们需要承认并支持司提反以及其它那些肩负起这种服侍使命的人。 

这段经文在当今宣教前沿领域的应用 

接受他人的服侍。曾经是保罗所服侍的人,今天却蒙允服侍了这位使徒;保罗对这种服侍的坦诚接纳使司提反及其全家大大蒙福。鉴于哥林多教会中有反对的呼声,保罗对这样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保罗作为哥林多信徒的属灵师长,愿以一种开放而接纳的姿态来接受司提反一家的服侍,使这家人在上帝的国度中更确立了他们的位置。保罗毫不掩饰自己的软弱,表明自己需要服侍,并接受和肯定了这样的服侍,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从保罗对来访的司提反一家的态度中还能学习到什么呢? 

第一、保罗向我们论证了一个事实,即门徒培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鼓励新信徒在大使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初信的以及年轻的基督徒应该接受挑战,顺服地回应上帝对他们生命的呼召,即便这意味着要去服侍那些服侍他们的人,也仍要顺服。 

第二、彼此依靠是我们在基督身体里的生命目标。哥林多前书12:12说:“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它教导了我们“身体生命”的重要性。 

第三、一个人应当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认识到自己需要他人的帮助和鼓励。耶稣基督曾让彼得、雅各布和约翰陪伴他一同度过了客西马尼园的痛苦关头(太26:38);他通过自己的榜样告诉我们,对他人有需要是合宜的。 

第四、这最后一点对于我们当中那些一生舍己牺牲、用福音服侍别人的传道人来说,是最难以接受的一点。主会常常将别人放在我们的道路上,不仅是为了让我们服侍他们,而且也有可能是为了让我们从他们那里接受某种方式的回报。上帝赐福我们首先不是因为我们顺服他,或为他做一些事情,而是因为他爱我们。 

保罗说:“因为你们待我有不及之处,他们补上了。”这句话突现了那些特别的来访者们在前沿宣教领域的宣教士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样的访客可能是已经退役的宣教士,或是母会中的信徒,或是一些辅导者,或是单纯的朋友,并且他们满心是为了鼓励、倾听、服侍并带给前沿宣教士们一些家乡的新闻。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访问宣教士,时间虽短暂,其果效却长远,能大大弥补宣教士心中因为离开家乡和教会以及面对宣教前沿的挑战而产生的心理情感空缺。祷告、电话、书信、传真等对这种情感空缺的弥补作用是有限的。没有什么方式可以代替人的亲自接触。 

肢体关怀的实用意义极其倡导。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我们称为肢体关怀的服侍,也面临与当年司提反一家相似的窘迫。当有人想要服侍宣教士的时候,他们发现需要有一位像保罗那样的人物站出来为他的行为辩护和正名。许多宣教机构的理事会都比从前任何时候更竭力地供应宣教士的需要;但是,理事会以外的人们却还没有意识到需要帮助宣教士们。不幸的是,这种幼稚的问题不仅会在宣教机构里出现,而且还会深入渗透到某些差传教会。当需要差传教会或宣教机构对宣教士解囊相助时,往往都得先有人费心费力地为肢体关怀进行辩护,然后才会见效;这实在是令人遗憾哪! 

之所以出现以上这些狭隘短见,是因为信徒们对宣教士的认识太理想化了。结果我们看到,尽管使徒保罗强力支持对圣徒的服侍并不惜为之辩护,但事实上这两千多年来前沿宣教事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几乎是宣教士们孤军奋战的结果,他们都很少得到关怀性的援助。然而,这并不是说人们过去或现在不需要这种类型的服侍。我们只需略略环顾一下那些慷慨资助前沿宣教事工的人们,就会知道,这些像司提反一样的人们起到了多么积极的作用。 

我们来看看桃乐丝·克里(Dorothy Carey)的生平。她是著名的印度宣教先驱威廉·克里的妻子。为了让自己和孩子们适应印度这异国他乡的生活,她心力交瘁,以致精神崩溃了;她的整个后半生都被描述为处于“完全精神失常”的状态。我们从神学院、圣经学校或讲台上很少会听到她那一面的宣教故事。塔克和安德鲁在书中(参看附录,Tucker and Andrews, 1992年出版,第24-35页)还描述了基督教宣教史中其它的一些悲哀实例:有的人精神失常,有的患了忧郁症,有的心理崩溃。他们所列举的一系列成功而满载恩膏的人,都曾为了宣教的呼召而忍受了心灵巨大的痛苦。然而,还有更多的事例是他们的书中无法述尽的。 

你也可以想想自己在这方面的经历。别忘了,有的同工因一人的问题,就几乎使整个团队数年的劳苦前功尽弃。有的夫妻因喋喋不休的争吵已无力再传福音。因为丈夫在当地的酒文化中进行社交活动,渐渐染上了酒瘾;妻子无法忍受,最终只好收拾行李,与孩子们一同打道回府。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加进来。宣教群体中这样的事情实在屡见不鲜,许多心地正直、善良、爱主的基督徒往往都因遭遇极大的个人痛苦而无法坚持服侍。而且除了痛苦以外,他们往往还得忍受被视为宣教伤亡案例所带来的耻辱。 

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将这样的危机消灭在萌芽中,不至成为悲剧。若我们能勉励一些像司提反那样圣徒到宣教士的身边,去安慰扶持他们的心灵,那么禾场上的种种危机就要容易控制得多。如果我们不能提供这种肢体关怀,那么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宣教士们。这种伤害的效果会跨越洲洋,蔓延并影响到基督教机构的人员、在海外的同胞、家庭和教会。因此,我们必须让那些愿意服侍宣教士的信徒放开手脚,自由地发挥并回应他们所蒙的各样呼召,将安慰和鼓励带给那些需要的人。 

追随司提反一家的脚踪。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保罗也鼓励其它那些愿意服侍圣徒的信徒们效仿司提反,他说:“我劝你们顺服这样的人,并一切同工同劳的人。”目前,我们看到大批的信徒兴起,愿意帮助支持我们的宣教士们。例如,甚至有许多在高等院校的年轻人们,渴望能够通过服侍宣教前沿的工人方式来事奉主耶稣。一些牧师们挤掉讲道的时间,专门去鼓励和安慰圣徒。职业宣教士们也重新将工作重点放在那些需要牧养的信徒身上。这种呼召似乎是全球性的,感染着不同的种族、宗派和各个年龄段的信徒。我个人坚信,本文的意图在于通过自由开放地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使那些蒙召专门服侍圣徒的人信念更加坚定。随着“肢体关怀”事工的不断进步和成熟,我们将会看到前沿宣教士们的活力会不断增进,他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将会投放到拯救灵魂的事工中;而损耗在补救破裂关系、团队分裂以及个人危机等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必会越来越少。 

肢体关怀团队。 

除了福徒拿都和亚该古,我们不知道是否还有其它人与司提反一家在一起服侍保罗。这段经文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人在与保罗的关系中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司提反和他带来的人是以团队的方式共同服侍保罗的。这种团队协作服侍的重要性以及高效性正是今天的前沿宣教事工所需要的。巴拿巴国际宣教机构(Barnabus International)的负责人拉若·林奎斯特(Lareau Lindquist)曾说:“我努力避免在爱妻不能同行的时候做大范围旅行。在这许多年中,我发现有妻子在身边鼓励和支持我的时候,我就会取得超出两倍的成果。” 

通过团队来开展的肢体关怀往往比个人行为有力得多。圣经清楚地教导说,基督徒全体代表基督的身体(参林前14章),而个体基督徒只能代表这个身体的一小部分。当一群人同心献出自己的经验和属灵恩赐时,他们就会有最完备的智慧和分辨力来充分发挥他们这个关怀团体的资源力量。 

为了做好管家,有的个体或机构认为应该用尽可能少的关怀人员去服侍尽可能多的宣教士,这才是物尽其用的明智策略。然而,这种想法其实既不合乎事实,又缺乏智慧。让关怀人员组团服侍是绝对更加人尽其才的作法。经验表明,服侍者们所受到的关怀极其深远地影响着他们自身的服侍能力,而防止“服侍者们”身心受损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他们置身于一群同有服侍心志的人当中(传道书4:9- 12)。 

结束语 

对20世纪的基督教宣教团体和地方教会来说,我们在此所说的肢体关怀运动并不是一个新概念。积极关怀基督群羊的美好范例在圣经中比比皆是。而在哥林多前书的最后这一章,我们近距离地看到了服侍前沿宣教士的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一群基督徒辗转跋涉,来到禾场,服侍圣徒,从而明确了他们在大使命中的位置和角色。司提反一家并没有等到保罗回到哥林多后才去服侍他;相反,他们主动走出去服侍。这样,保罗在最后一次宣教旅程中,就成了我们所说的“肢体关怀”的受益者。保罗对此的反应使我们不禁为之振奋:“(他们)到这里来,我很喜欢。…让我的心里快活。” 

心灵的安舒不应该被视为过时的事。两千年前人们怎样需要它,今天的前沿宣教侍奉也照样需要它。再考虑到当今时代宣教事业的覆杂性,这种需要就更加刻不容缓了! 

问答题: 

1.      作者说,保罗需要别人的服侍,并且自由地接受这种服侍。他除了接受司提反一家的服侍之外,在哪里还有过这种经历?

2.      组建和使用肢体关怀团队有哪些利与弊?

3.      对于肢体关怀团队来说,需要那些类型的技能和恩赐?

4.      你所在的教会/机构是怎样追随司提反一家的脚踪开展肢体关怀的?

5.      你最后一次因朋友及时的看望而感到心灵“快活”是什么时候? 

附录 — 参考书目: 

Barrett, C. (1986).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New York: Harpers. 

Bonhoeffer, D. (1972).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New York: Collier Books.

Fee, G. (1987).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Gundry, R. (1981). A surve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Academic Books. 

Hensel, R., and Brown, C. ( 1978). Section on the word “rest”. Brown, C. (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vol. 3). Grand Rapids: Zondervan. 

Hess, K. (1978). Section on the word “rest”. Brown, C. (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vol. 3).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hillips, J. (1972). The new testament in modern english. New York : Macmillan.

Tucker, R., and Andrews, L. (1992). Historical notes on missionary care. In

O’Donnell, K. (Ed.). Missionary care: Counting the cost for world evangelization. Pasadena: William Carey Library . 

Winter, R., and Winter, R. (1992). Forward t o “Missionary Care”. In O’Donnell, K. (Ed.). Missionary care: Counting the cost for world evangelization. Pasadena: William Carey Library.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 Missions, October 1995. Used by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