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学的角度看宣教士关怀

肢体关怀的方法必须出自于坚固的神学基础。肢体关怀必须完全是基于圣经的观点,而不是出自于会被排斥的属世的观念。肢体关怀首先要扎根在上帝就是所有关怀的根源的真理之上。要致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寻求神,使我们的生命活出神的样式。这样的真理必须引导我们在行动上为彼此付出,而且表现出神如何透过祂的信徒这个共同体来关怀彼此。圣经对于彼此相互关怀的命令提供了对肢体关怀第二个神学的台柱。在教会中“彼此、互相”的关怀同样也延伸到对包括跨文化的工人的关怀。所以跨文化的工人,中国人或是来自其它国家的人也好,也有责任互相照顾以及支援。 

对于“关怀宣教士”的事工,必须要从神学的角度来看待。我们有责任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来解释说明这种“关怀”的内涵。这样,针对那些参与宣教事工的人们,我们才能够从基督徒的原则来适当地回应他们。当我们从圣经神学的角度来看待“关怀”,还能够将“关怀”的其他各种含义进行综合性的说明。         

明白传统的系统神学理论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还应该在这种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能够解决现实生活的神学理论。例如,如果我们参与心理学方面的实践,特别是心理咨询工作,就会接触到人们在真实生活中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需要的神学就需要远超过现有的基本教义和教条。因此,我们需要从基督教信仰的书本理论中走出来,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将信仰实践出来。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实用性的神学理论,这种实用理论是在信仰与世界之间的交汇冲突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首先,我建议我们先为“神学”下一个定义:神学,就是传达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上帝之间的交流。毫无疑问,总结性的真理,以及教义方面的诠释和信条,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明白上帝给我们的启示,但这些理论并不能取代我们在生活各方面与上帝之间的经历。上帝是自愿成为肉身,进入我们所身处的残酷现实生活中,来体会我们实际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痛苦、恼火、意外、喜乐和抉择。正是在这样的现实中,神学能够发现上帝对于我们有怎样的意义――他给我们恩典和启示。当上帝在我们挣扎于自已或别人生命中的罪恶时来帮助我们,这们就是在经历神学。这个时候,神学在我们人生中就变得真实起来。在绝望和无助当中,如果我们遇到上帝,那满有自由和恩典的神学就在生活中实现了。 

一、“关怀”神学理论的来源

        “关怀”的神学理论反映了三位一体之间,上帝对我们的关怀及我们之间彼此关怀的关系。        

上帝是所有关怀的源头。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对上帝的描述说明了这一点,他在1:3称上帝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上帝”。保罗又在7:6中说到,当他处于消沉的低谷时,“但那安慰丧气之人的上帝借着提多来安慰了我们。”因此,上帝是所有关怀的源头,藉由别人来向我们表达他的眷顾。在7:13保罗还告诉我们,当哥林多教会发现提多已经精疲力尽,众人就使他“心里畅快欢喜”。上帝是安慰和关怀的泉源,但教会中的信徒成为神的器皿,使人们得到关怀和安慰。 

一些人认为,应该让圣灵来安慰并更新信徒,使他们的灵命成熟。这种认知的危险在于,我们会因此推脱了关怀别人的责任。上帝是关怀和安慰的源头,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上帝却是要让我们彼此关怀。我们在其他人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如同神不只透过圣灵直接在我们生命中动工,也间接由其他人的生命来感动我们。正如马丁·路德所指的,我们都是祭司,彼此造就,帮助成为更像基督的样式。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保罗和提多在这方面的经历,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保罗在哥罗西书3:10-17中,就此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在这里,保罗督促我们要遵照他的劝勉,不断在知识中更新自己,从而有创造者上帝的形像。他还接着说:“所以你们既是上帝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在这一切之外,要存着爱心,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       

事实上,当我们彼此安慰关怀的时候,上帝就透过我们扮演祂的角色来关怀他人,正如提多关怀保罗一样。这正是保罗之所以在歌林多后书1:3-7中如此仔细地说明:“……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上帝。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上帝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 

二、新约教会中的彼此关怀        

基督教文化的中心内容是,信徒自由地运用圣灵所赐的恩赐,彼此互相分享及关怀。因此,我们靠着耶稣“同被建造,成为上帝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为了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上帝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以弗所书2:22;4:12-13)        

基督教的本质乃是由一群在基督十字架面前,人人皆平等的基督徒群体组成的。我们皆从由上帝的灵所赐下不同的恩赐,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角色。但是,在基督徒群体中,不同的角色并不是意味着不同的价值,更没有什么“精英人物”的说法。       

个人主义,主要讲究个人权利、利益、自我中心和自我表现,这是与耶稣无私为别人着想的精神互相冲突的。作为耶稣的门徒,我们要效法耶稣的榜样。个人主义唯有以“彼此依靠”为前提,也就是基督教所倡导的,才是可取的。       

当我们实践“关怀”神学的时候,我们是在必朽坏的身体中活出基督的生命。在哥林多后书第4章中,保罗指出,尽管我们是瓦器,却装着宝贝,“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上帝,不是出于我们。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使耶稣的生在我们这必死的身上显明出来。……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  

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事实及希望,关怀神学必须是我们彼此关怀及对那些在全世界各地艰苦地方宣教的肢体的根据。我们的神学理论,必须要让我们能够在真实生活的经历中发现上帝,并且让那些我们所牧养的人们,也能够在人生的艰难处境中,发现上帝是赐安慰的神。在日常生活中,要想真切体会到上帝与我们同在的事实,仅仅明白那些抽象真理和有关上帝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 

三、新约中“关怀的模式”       

如果新约中关怀事工的目地在于“带领信徒在基督里成熟”,将人们从“邪恶的工具”变成“正义的工具”,那么,我们就必须要问,“当年耶稣的门徒们是怎样做的?”新约中记载的那些信徒不仅要面对异教的挑战,还要承受在恶劣环境中传福音时所受到压迫而面临的各种压力。他们当中许多人面临的挑战,与当今我们所关怀的那些宣教士们所面临的情况是非常相似的。        

如果我们从《使徒行传》开始,按照那些新约书信安排的顺序来阅读,就可以了解由使徒们所发展形成的事工模式。在起初,事工都是以使徒为中心的,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以信徒相互关系为中心的事工,以及以牧师、教师和跨文化宣教士为中心的事工。使徒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也知道不可能永远活在世上,所以就将以个人为中心的事工,转型成为信徒之间彼此关怀的事工。       

由于本文篇幅有限,不能详细探讨全部的新约书信,因此我就简略总结一下,重点探讨使徒们用来描述他们事工的几个名词。在使徒们的早期书信中,用来描述事工的术语其实是很广泛,并没有清楚地指出。他们谈到“教导”、“讲道”、“劝诫”,用来鼓励信徒的信仰,或者是塑造门徒的心志。在这些书信中,事工的转型过程可以从一些经过精心定义的名词看出,例如“鼓励”、“安慰”、“坚固”、“教训”、“责备”。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显的转变,已经成为信徒之间彼此负责的事工,并且信徒们开始在彼此的关系中实践这种事工。        

在这些书信中,还清楚地描述了在不同的情况下,这种彼此关怀的事工,有着不同的方式。例如,帖撒罗尼迦前书5:11-14说:“所以,你们该彼此安慰,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我们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读到以弗所书的时候,就可看到书信中强调信徒们身为同一个身体、相互依靠的成员要彼此建造。可见,事工的责任是由众信徒一起分担的。在新约中,“彼此”和“互相”这样的词是对这种事工的最佳描述。 

四、为了“彼此”而建造属灵的家

(作者:万·汪得仁Van Vonderen,1995出版) 

1、当怎样对待我们属灵的姐妹弟兄们

      不可彼此相咬相吞(加拉太书5:15)

      不可彼此说谎(哥罗西书3:9)

      不可彼此批评论断(雅各书4:11)

      不可彼此埋怨(雅各书5:9)

      不可彼此轻看论断(罗马书14:3) 

注:如果我违背这些有关「不可彼此」的教导,,有人就一定会受到伤害。 

2、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帮助?

      要彼此接纳(罗马书15:7)

      互相担当重担(加拉太书6:2)

      用谦虚、温柔、忍耐和爱心互相宽容,彼此联络(以弗所书4:2)

      互相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 (以弗所书4:32)

      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雅各书5:16) 

注:如果我主动的做到这些有关「互相」的教导,那么总会有人从中受益。 

3、与其他基督徒交流,能够建造我们自己

      要追求和睦的事情,彼此建立德行的事情(罗马书14:19)

      彼此相顾(哥林多前书12:25)

      彼此(温柔地)劝戒(罗马书15:14)

      要彼此亲热,彼此推让恭敬(罗马书12:10)

      彼此服侍(加拉太书5:13)

      彼此顺服(以弗所书5:21)

      彼此要看别人比自己强(腓利比书2:3)

      互相款待(彼得前书4:9) 

注:在希腊语原文中,“彼此”这个词被称为“互动代名词”。意思是,双方都彼此感受到对方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是美好的,例如,爱、支援、安慰,那么双方都会受益。如果这种行为是不好的,例如,论断、相咬,那么双方都会受损。 

五、几个重要的术语概念 

1、团契 

对于基督徒,「团契」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有多种不同用法。在希伯来书2:14-18中,人类的儿女们被称为血肉的群体(团契)。基督来到这个群体中,为的是要救赎人类。在加拉太书2:6-10中,保罗和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们行右手相交之礼,说明了他们的团契合作关系。在罗马书11:11-18和以弗所书3:1-12中,可以看到基督徒的这种团契关系,已经跨越种族和文化的界限,传播开来。在罗马书15:26中,描述了那些外邦人基督徒奉献钱财,用来救济在耶路撒冷的贫穷基督徒。在哥林多前书10:16中,说明了我们因着与基督的团契关系,能够受恩于耶稣基督所流的血。       

我想,“团契”一词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当我们能够舍身处地,体会别人的处境或者情况,并且将我们从基督那里所得的资源和赐福,分享给别人,这就是团契。 

2、造就       

是否具有造就别人和教会的效果,是衡量各种恩赐使用的最好标准。在哥林多前书14:5、12、26中,说明了恩赐的使用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而使用的原则就是:“凡事都当造就人。”也就是说,恩赐的关键是要有建造的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互相邀请,为了造就彼此的属灵生命,而不是彼此伤害。 “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哥罗西书4:6)        

基督徒彼此谈话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箴言18:21告诉我们,“生死在舌头的权下。”诗篇64:3说,“他们磨舌如刀,发出苦毒的言语,好像比准了的箭,……”箴言12:18又说,“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彼此伤害是非常容易的,但“造就”的意思是彼此建造生命。箴言12:18;15:4;16;24还说,“……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人的良药。”;“温良的舌是生命树。”;“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        

我认为,“造就”一词的定义应该是:提供给别人所需要的好处,并使别人得到长进,这就是造就。 

3、鼓励/安慰        

在新约中,有许多词语用来描述信徒之间彼此造就的关系,其中“安慰”和“鼓励”是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旧约中,意思是“促使重新呼吸”。在旧约中,这个词被翻译成“平安”,例如在路德记1:9;或者翻译成“安息”,例如在申命记12:9;或者翻译成“安慰”,例如在诗篇119 :49-50,76;以赛亚书51:12;诗篇23:4;71:19-21。根据新约的约翰福音(14-17),“安慰”是圣灵的工作;而根据约翰一书2:1,“安慰”也是耶稣基督中保的作用;再根据哥林多后书1:3, “安慰”还是天父上帝的赐福。因此,“安慰/鼓励”这样最为常见的词,说明了信徒彼此之间所负的责任。而责任之一就是,信徒要彼此承担别人的重担,要彼此负责任(罗马书15:10;加拉太书6:2;启示录2:20)。        

在旧约中,有五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安慰的含义。这些词语的意思是“光照”或“鼓励”;(因吃喝)而“心里畅快”;“坚固”;“安静地歇息”;“(彼此倾听叹息)得到安慰”。这些词语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在创世记5:29;37:35;50:21;路德记1:13;历代志上7:22;19:2;约伯记2:11; 7:13;29:25;诗篇13:4;71:21;86:15-17;以西结书31:1-13;以赛亚书40:1;49:23;52:9;66: 12-13。这样的词语不仅表示上帝对人民的态度,也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态度。 “促使重新呼吸”这一说法,蕴含了丰富的道理,精辟地说明了我们彼此之间关怀的美好关系。       

定义:安慰就是来到别人的身边,聆听其感受和需要,从而使其得到鼓励、坚固和心灵的复苏。 

4、坚固/扶助/忍耐       

还有一些词语,也描述了彼此关怀的行为。例如“坚固“一词,意思是,信徒彼此扶助,软弱者可以有所依靠,被别人坚固和支援(参看彼得前书1:12;路加福音9:15,16:26;罗马书1: 11;使徒行传3:7,16,16:5)。还有“扶助“一词,意思是,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参看路加福音16:13;帖撒罗尼迦前书5:14;提多书1:9)。而“忍耐”一词的用法是,彼此之间要慢慢地动怒,换而言之,就是要彼此恒久忍耐(参看马太福音18:26,29;哥林多前书13:4;帖撒罗尼迦前书5:14;希伯来书6:15;雅各书5:7,8;彼得后书3:9)。       

定义:彼此坚固的意思是,在试炼和艰难的时期并肩站立,彼此忍耐,互相支援。 

5、劝责       

另外还有一组辞汇,是关于信徒之间的彼此劝责。彼此劝责是每位信徒的责任,为了能够督促我们的生命符合上帝所明示的旨意。希腊语“Nouthesis”一词常常被翻译成“劝告”,杰·亚当斯(Jay Adams)用这个词来解释他对教牧咨询工作的理解。另外一些词语,例如“责备”、“训斥”也属于这一类的辞汇。       

定义:劝责的意思是,满有良善而坚定地彼此提醒,让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偏离或者违背了上帝的旨意。 

6、同情与良善的心       

有一组词语主要用来描述信徒之间关系与联络的态度和品质。这些词语包括恩慈、兄弟般的爱、怜悯、同心、体恤、爱心和联络,表示了信徒彼此应有的关系。 (参看彼得前书3:8;罗马书12:10,16;腓利比书2:2;4:2;哥林多前书12:25;罗马书12:15;希伯来书4: 15;10:32-34;罗马书8:17;以弗所书4:32;腓利门书12;马太福音9:36)。      

我们应当提倡,信徒之间当用温柔、同情、良善、怜恤的情感彼此相待。 

六、对于宣教人员来说,“关怀”神学理论有怎样的意义       

作为愿意关怀宣教士的基督徒来说,我们需要有关“关怀”的神学理论。因为仅仅具备那些精神分析、诊断、医疗和咨询等技巧是不够的。当我们提供关怀的方式被视为是属世,宣教团体就会常常拒绝这样的关怀。 

能够清楚地解释我们在宣教团体的文化及语言层面里所做的事,是极为重要的。对于一个完全只从心理学角度所培训出来的人来说,他在宣教群体中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就会遇到一些文化障碍,正如那些宣教士们在其他文化中所经历的障碍那样。        

我受到过的培训以及宣教经历,让我有机会在多种不同文化中工作,包括在不同的教会环境、监狱再教育领域、精神医学领域、教育学领域、神学院、医疗机构和宣教机构,等等不同的文化环境。这些领域各有不同的特征,要想在这些文化气氛中适应其特有的语言、价值观、习惯和人际关系,需要明白这些文化的特征,以及具备相关适应的能力。        

当我们进入一种宣教环境中时,我们能多有效率地跨越文化的障碍呢?我们是坚持让别人学习我们的语言,还是我们要准备好学习他们的语言?宣教士们对待心理医生的否定态度,主要是来自于彼此之间的专业语言不同,从而导致了互相明白和交流的障碍。        

一些人或许认为我对职业角色的认识是有矛盾的。你可能会问,我到底是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还是教牧咨询提供者的角色呢?这是否会混淆咨询者和提供咨询者的角色关系?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作为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医生,也能够在基督教的圈子里,为基督教的关怀事工带来益处吗?我个人认为,我们必须要尊敬这些我们提供关怀的人的文化和信仰体系。如果我们与所关怀的人处于相同的信仰体系中,那么这不仅能使这些被关怀的人得益处,也会使我们得益处。在我们对整体观念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这一类的探讨交流才会富有成果的。 

结束语        

如果我们想最佳说明对关怀宣教士的意义,就必须建立一套“关怀”神学理论,从而能够将上帝的恩典,带给那些在恶劣环境中事奉的基督徒们。因此,纯知识性、抽象性来表达真理是不能满足这种实际需要的。而这种“关怀”的神学理论,必须能够让上帝的赐福在我们的生活中具体化,并且也能让别人在生活的喜怒哀乐中感受到上帝的真实和恩典。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3-4说:“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上帝。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上帝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为了做到如此,我们必须帮助别人重新呼吸,活在上帝的恩典中。对于那些选择跨文化宣教的信徒来说,他们所迫切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关怀和支援。       

对这些参与事工如同使徒保罗而言,他们对自己所事奉的对象有一颗委身的心。他们所从事的宣教事工,为我们树立了人际关系和事工的模式。毫无疑问,作为一名职业精神心理专家,是完全可以在效仿保罗事工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职业技巧和能力。 

附录: 

圣经教导中,有利于灵命成长的关系

作者:格林·泰勒(Glenn C.Taylor 

1.        团契 — 当我们能够舍身处地,体会别人的处境或者情况,并且将我们从基督那里所得的资源和赐福,分享给别人,这就是团契。

2.        造就 — 提供给别人所需要的好处,并使别人得到长进,这就是造就。

3.        安慰 — 安慰就是来到别人的身边,聆听其感受和需要,从而使其得到鼓励、坚固和心灵的复苏。

4.        劝责 — 劝责的意思是,满有良善而坚定地彼此提醒,让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偏离或者违背了上帝的旨意。

5.        坚固 — 彼此坚固的意思是,在试炼和艰难的时期并肩站立,彼此忍耐,互相支援。

6.        同情与良善的心 — 我们应当提倡,信徒之间当用温柔、同情、良善、怜恤的情感彼此相待。

7.        领导的角色 — 是为了关怀别人,主要是通过辨别众人所领受的恩赐以及管理他们的恩赐,从而实现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双向的目标。

8.        权柄 — 权柄是用来造就别人,而不是辖制别人。 (参看哥林多后书10:3;13:10) 

       运用权柄是为了关怀,而不是为了索取。 (参看哥林多后书12:14-16)

       当面对冲突的时候,可以运用权柄解决问题。 (参看哥林多前书5:4-5)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originally in Enhancing Missionary Vitality: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s Serving Global Missions (2002). Used by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