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提反 - 前沿肢體關懷的新約典範

司提反 - 前沿肢體關懷的新約典範

肢體關懷不是現代宣教機構所發明的,它是來自於新約。作者認為神呼召史提反為了減輕保羅的焦慮而提供所需要的服待。雖然保羅身為使徒也是在偏遠地區擔任宣教士,他受到許多人的愛戴而其靈命也很成熟,這些因素都不足以減輕他的痛苦。如果連使徒保羅都需要被關懷了,對於跨文化宣教的工人來說,無論他們身處在中國或是其它國家,承認自已需要有肢體的關懷,並無需為此感到羞愧。教會需要支持這樣的事工,由受到呼召關懷的人員來提供執行。因此,無需要對肢體關懷作長篇大論的辯解。 

哥林多前書 1615-18弟兄們,你們曉得司提反一家,是亞該亞初結的果子。並且他們專以服事聖徒為念。我勸你們順服這樣的人,並一切同工同勞的人。司提反和福徒拿都,並亞該古,到這裏來,我很喜歡。因為你們待我有不及之處,他們補上了。他們叫我和你們心裏都快活。這樣的人,你們務要敬重。 

時間大約是公元 55 年的春天,保羅在他最後一次的宣教旅程中,提筆寫下《哥林多前書》(參看附錄 Gundry 的書,1981 出版,第 364 頁)。他寫這封書信的時候,正住在以弗所這座他曾經傳播福音並牧養教會長達兩年的城市裏。事實上,在 25 個使徒保羅曾經建立過教會的城市當中,他在以弗所居住的時間最長。司提反一家專程跋涉近 500 公裏,正是為了到這座城市來看望保羅,要讓保羅的心裏快活。他們一行人馬風塵仆仆地從哥林多趕到愛琴海的東海岸來服侍保羅,從此樹立了服侍聖徒的美好先範。 

我們可以把司提反等人的這種行為稱為肢體關懷、教牧關懷、輔導、心理健康與宣教輔助、人員管理、或僅稱為宣教士建造;不論我們怎樣定義這種舉動,它都是讓使徒保羅受益匪淺的一種全新侍奉,並且是由這些年輕卻信仰成熟的基督徒所開創的。出於對主的忠心,這些年輕的信徒迫切地扶持保羅這位在宣教前線的使徒,要使他成為一個更有力的傳播耶穌基督福音的器皿。仔細研讀哥林多前書 1615-18 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一世紀教會中侍奉宣教士的典範事跡,並認識這種侍奉精神在現代宣教團體中的應用。 

經文詳解 

他們專以服事聖徒為念。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不知道司提反的家庭狀況,只知道是保羅為他們施的洗禮(哥林多前書 116),並且他們是保羅在亞該亞初結的果子,他們專以服事聖徒為念(林前 1615-18)。這節經文的意思是,他們肩負起服侍聖徒的責任。最有意義的是,他們這樣做並不是出於保羅的要求,也不是教會的安排;相反,他們存著服侍和謙卑的心主動擔負起這責任(參看附錄Barrett 的書,1968 年出版,第 296 頁)。巴瑞特(Barrett)甚至認為,是上帝直接安排他們這樣做的。他認為,是上帝讓他們意識到了這種服侍聖徒的機會,並且是上帝用他們需要的各樣恩賜裝備了他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司提反和他的一家覺察到了保羅的需要,就義不容辭地去滿足這種需求。 

服侍聖徒 

海斯(Hĕ̆)在他的書中(參看附錄,1978,第 546 頁)解釋說,在希臘原文中,林前 1615 中的服侍一詞首要的৿義是親自幫助某人。在使徒行傳 61 中,服侍一詞用來描述每天給窮人們分配食物。這個詞也讓人聯想起舊時的用餐服務,即有人專門在餐桌旁伺候用餐的人。在現代社會中,最為貼近的例子是家庭仆人或傭人,他們的地位較為低下,所從事的工作雖然默默無聞,卻是非常重要。費(Fee,參看附錄書目,1987 年出版,第 829 頁)認為,這個詞的意思可以涵蓋許多侍奉工作,但有一點很清楚,即這些人是自願的,專以服侍他人為念 

他們叫我心裏快活。 

保羅在他的幾次宣教旅程中,曾兩次到過哥林多市。第一次到哥林多,就住了一年半。期間他經歷了巨大的成功,看到福音滲透到哥林多社會的深層。他在提多的家裏講道,和百基拉、亞居拉一起做帳篷,在會堂裏作見證,帶領管會堂的歸主,這些都是主在哥林多給保羅提供的機會。不論怎樣衡量,保羅在哥林多的聖工都是果實累累的。 

我們只要簡單瀏覽一下哥林多前後書,就立刻會發現哥林多教會面臨著嚴峻的困難和麻煩,其中大多數都來自教會內部。保羅不斷聽說哥林多教會信徒當中的內鬥、退步、錯誤的教導以及紛爭等事情。大多數學者認為,正是這些麻煩事情促使保羅提筆寫了哥林多前後書。面對令人擔憂和壓抑的局面,保羅回想起在亞該亞建立的教會。他在哥林多後書 1220-21 寫道: 

我怕我再來的時候,見你們不合我所想望的,你們見我也不合你們所想望的。又怕有分爭、嫉妒、惱怒、結黨、毀謗、讒言、狂傲、混亂的事。且怕我來的時候,我的上帝叫我在你們面前漸愧。又因許多人從前犯罪,行汙穢奸淫邪蕩的事,不肯悔改,我就憂愁。 

哥林多後書 1128 又說:除了這外面的事,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盡管保羅在哥林多的宣教工作曾取得重大的成果,為基督作了具有生命力的見證,但是一想到哥林多教會目前的狀況,保羅就禁不住感到心痛。 

正是在這種處境中,保羅在信中說司提反及其一家人Anapauo)的意思是解除了我的憂慮。這種翻譯更接近希臘原文的意思,同時也更準確地反應了哥林多教會當時的情況。根據亨塞爾和布朗Hensel and Brown的解釋(參看附錄,1978 年出版,第 256 頁):這一希臘語單詞的意思是讓受到攪擾的人安靜下來。聖經中說讓勞苦擔重擔的人到主那裏得安息時,用的也是這個動詞(馬太福音 1128)。 

因為你們待我有不及之處,他們補上了。 

要想更好地明白保羅在以弗所的處境,我們應該看一下使徒行傳中提到以弗所長老的那段經文。這些人與保羅有深厚的感情,保羅和他們之間也有牢固友誼。下面,我們看一下他們最後分別的情景: 

保羅說完了這話,就跪下同眾人禱告。眾人痛哭,抱著保羅的頸項,和他親嘴。叫他們最傷心的,就是他說以後不能再見我的面那句話,於是送他上船去了。”(使徒行傳 20:36-38) 

毫無疑問,許多以弗所的基督徒非常熱愛保羅。盡管他們對保羅的愛是深厚的,保羅心裏還是感受到一種欠缺,而這種不滿足只能由別人來填補。有一點很清楚,就是保羅心中的惆悵並不是因為忠於他或關懷他的人太少而導致的。相反,我們知道,保羅被許多充滿熱情的信徒深深愛戴著,然而,這仍不能消除他心中的疼痛。 

此外,保羅在哥林多的兩位摯友百基拉和亞居拉陪同他一起去了以弗所,並且與他一同住在那裏。因此需要註意,保羅在信中訴說對哥林多信徒的思念,並不是因為身邊沒有哥林多的信徒——已經有兩位哥林多的信徒和他住在一個屋檐下。然而,由於某種原因,保羅心中的這種空缺只有不在身邊的信徒才能夠填補,特別是司提反一家。 

當一個人離開一個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的地方時,Dietrich Bonhoeffer)在獄中寫道,對因親人離別而造成的心靈空缺是無法用任何事物彌補的,他說: 

“……如果試圖用什麽來替代,那實在是錯誤。我們必須得正視這種感受,並且忍耐過去。乍一聽這是很難做到的,但它的確是一種極大地安慰,因為正是這種無法填補的心靈空缺,成為連接我們分別之人的紐帶。如果說上帝會填補這種空缺,這未免有些荒唐。上帝不會填補這種情感空缺,相反,他會讓這種空缺存在;哪怕這讓我們備受痛苦,卻能使我們彼此間以往的關系得以存活。 

因為你們待我有不及之處,他們補上了,這句話正反映了邦合弗所描述的那種因分別和損失而造成的痛楚。而司提反所做的,正填補了保羅對親友的思念之苦。從 500 公裏開外的哥林多趕來,在當時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司提反一行人所帶來的,是別人所無法提供給保羅的迫切需要。他們撫平了保羅心中的思念之痛——與他在哥林多初結的果實分離的痛苦。 

看來司提反一家向保羅講述了哥林多教會的情況,同時也替那些保羅所關心的信徒向保羅問好。聽到這些消息,保羅的心裏會感到一些平靜,因為畢竟得到了有關哥林多教會狀況的第一手信息。因此,保羅不需要再根據舊的消息來猜測或擔心教會當前的健康狀況。 

此外,保羅因司提反一家的到來而心裏快活,因為他們是保羅所施洗的極少數信徒中的幾位。當然,我們不能僅根據這一段經文來論斷保羅的心理素質。總之,我們從相關經文可以知道,司提反一家的到來,不僅使保羅很感激,而且還及時地滿足了他的情感需要。 

這樣的人,你們務要敬重。 

很明顯,哥林多教會沒有意識到,司提反一家對保羅所作的一切需要他們的支持和敬重。保羅需要特別為司提反一家說話,這一點也更清楚地影射出哥林多教會所面臨的困難。哥林多教會需要這樣的勸告,從而學會讓司提反和他的一家人能夠根據他們所蒙的呼召自由地事奉。他們需要承認並支持司提反以及其它那些肩負起這種服侍使命的人。 

這段經文在當今宣教前沿領域的應用 

接受他人的服侍。曾經是保羅所服侍的人,今天卻蒙允服侍了這位使徒;保羅對這種服侍的坦誠接納使司提反及其全家大大蒙福。鑒於哥林多教會中有反對的呼聲,保羅對這樣的行為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保羅作為哥林多信徒的屬靈師長,願以一種開放而接納的姿態來接受司提反一家的服侍,使這家人在上帝的國度中更確立了他們的位置。保羅毫不掩飾自己的軟弱,表明自己需要服侍,並接受和肯定了這樣的服侍,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們從保羅對來訪的司提反一家的態度中還能學習到什麽呢? 

第一、保羅向我們論證了一個事實,即門徒培訓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鼓勵新信徒在大使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初信的以及年輕的基督徒應該接受挑戰,順服地回應上帝對他們生命的呼召,即便這意味著要去服侍那些服侍他們的人,也仍要順服。 

第二、彼此依靠是我們在基督身體裏的生命目標。哥林多前書 1212 說: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它教導了我們身體生命的重要性。 

第三、一個人應當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認識到自己需要他人的幫助和鼓勵。耶穌基督曾讓彼得、雅各布和約翰陪伴他一同度過了客西馬尼園的痛苦關頭(太 2638);他通過自己的榜樣告訴我們,對他人有需要是合宜的。 

第四、這最後一點對於我們當中那些一生舍己犧牲、用福音服侍別人的傳道人來說,是最難以接受的一點。主會常常將別人放在我們的道路上,不僅是為了讓我們服侍他們,而且也有可能是為了讓我們從他們那裏接受某種方式的回報。上帝賜福我們首先不是因為我們順服他,或為他做一些事情,而是因為他愛我們。 

保羅說:因為你們待我有不及之處,他們補上了。這句話突現了那些特別的來訪者們在前沿宣教領域的宣教士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樣的訪客可能是已經退役的宣教士,或是母會中的信徒,或是一些輔導者,或是單純的朋友,並且他們滿心是為了鼓勵、傾聽、服侍並帶給前沿宣教士們一些家鄉的新聞。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間訪問宣教士,時間雖短暫,其果效卻長遠,能大大彌補宣教士心中因為離開家鄉和教會以及面對宣教前沿的挑戰而產生的心理情感空缺。禱告、電話、書信、傳真等對這種情感空缺的彌補作用是有限的。沒有什麽方式可以代替人的親自接觸。 

肢體關懷的實用意義極其倡導。 

令人遺憾的是,如今我們稱為肢體關懷的服侍,也面臨與當年司提反一家相似的窘迫。當有人想要服侍宣教士的時候,他們發現需要有一位像保羅那樣的人物站出來為他的行為辯護和正名。許多宣教機構的理事會都比從前任何時候更竭力地供應宣教士的需要;但是,理事會以外的人們卻還沒有意識到需要幫助宣教士們。不幸的是,這種幼稚的問題不僅會在宣教機構裏出現,而且還會深入滲透到某些差傳教會。當需要差傳教會或宣教機構對宣教士解囊相助時,往往都得先有人費心費力地為肢體關懷進行辯護,然後才會見效;這實在是令人遺憾哪! 

之所以出現以上這些狹隘短見,是因為信徒們對宣教士的認識太理想化了。結果我們看到,盡管使徒保羅強力支持對聖徒的服侍並不惜為之辯護,但事實上這兩千多年來前沿宣教事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幾乎是宣教士們孤軍奮戰的結果,他們都很少得到關懷性的援助。然而,這並不是說人們過去或現在不需要這種類型的服侍。我們只需略略環顧一下那些慷慨資助前沿宣教事工的人們,就會知道,這些像司提反一樣的人們起到了多麽積極的作用。 

我們來看看桃樂絲·克裏Dorothy Carey的生平。她是著名的印度宣教先驅威廉·克裏的妻子。為了讓自己和孩子們適應印度這異國他鄉的生活,她心力交瘁,以致精神崩潰了;她的整個後半生都被描述為處於完全精神失常的狀態。我們從神學院、聖經學校或講台上很少會聽到她那一面的宣教故事。塔克和安德魯在書中(參看附錄,Tucker and Andrews, 1992 年出版,第 2435 頁)還描述了基督教宣教史中其它的一些悲哀實例:有的人精神失常,有的患了憂郁癥,有的心理崩潰。他們所列舉的一系列成功而滿載恩膏的人,都曾為了宣教的呼召而忍受了心靈巨大的痛苦。然而,還有更多的事例是他們的書中無法述盡的。 

你也可以想想自己在這方面的經歷。別忘了,有的同工因一人的問題,就幾乎使整個團隊數年的勞苦前功盡棄。有的夫妻因喋喋不休的爭吵已無力再傳福音。因為丈夫在當地的酒文化中進行社交活動,漸漸染上了酒癮;妻子無法忍受,最終只好收拾行李,與孩子們一同打道回府。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加進來。宣教群體中這樣的事情實在屢見不鮮,許多心地正直、善良、愛主的基督徒往往都因遭遇極大的個人痛苦而無法堅持服侍。而且除了痛苦以外,他們往往還得忍受被視為宣教傷亡案例所帶來的恥辱。 

我們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將這樣的危機消滅在萌芽中,不至成為悲劇。若我們能勉勵一些像司提反那樣聖徒到宣教士的身邊,去安慰扶持他們的心靈,那麽禾場上的種種危機就要容易控制得多。如果我們不能提供這種肢體關懷,那麽受到傷害的不僅是宣教士們。這種傷害的效果會跨越洲洋,蔓延並影響到基督教機構的人員、在海外的同胞、家庭和教會。因此,我們必須讓那些願意服侍宣教士的信徒放開手腳,自由地發揮並回應他們所蒙的各樣呼召,將安慰和鼓勵帶給那些需要的人。 

追隨司提反一家的腳蹤。 

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保羅也鼓勵其它那些願意服侍聖徒的信徒們效仿司提反,他說:我勸你們順服這樣的人,並一切同工同勞的人。目前,我們看到大批的信徒興起,願意幫助支持我們的宣教士們。例如,甚至有許多在高等院校的年輕人們,渴望能夠通過服侍宣教前沿的工人方式來事奉主耶穌。一些牧師們擠掉講道的時間,專門去鼓勵和安慰聖徒。職業宣教士們也重新將工作重點放在那些需要牧養的信徒身上。這種呼召似乎是全球性的,感染著不同的種族、宗派和各個年齡段的信徒。我個人堅信,本文的意圖在於通過自由開放地探討這方面的問題,使那些蒙召專門服侍聖徒的人信念更加堅定。隨著肢體關懷事工的不斷進步和成熟,我們將會看到前沿宣教士們的活力會不斷增進,他們越來越多的時間將會投放到拯救靈魂的事工中;而損耗在補救破裂關系、團隊分裂以及個人危機等方面的時間和精力必會越來越少。 

肢體關懷團隊。 

除了福徒拿都和亞該古,我們不知道是否還有其它人與司提反一家在一起服侍保羅。這段經文並沒有告訴我們這些人在與保羅的關系中各自扮演了什麽角色。但是有一點我們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司提反和他帶來的人是以團隊的方式共同服侍保羅的。這種團隊協作服侍的重要性以及高效性正是今天的前沿宣教事工所需要的。巴拿巴國際宣教機構Barnabus International的負責人拉若·林奎斯特Lareau Lindquist曾說:我努力避免在愛妻不能同行的時候做大範圍旅行。在這許多年中,我發現有妻子在身邊鼓勵和支持我的時候,我就會取得超出兩倍的成果。 

通過團隊來開展的肢體關懷往往比個人行為有力得多。聖經清楚地教導說,基督徒全體代表基督的身體(參林前 14 章),而個體基督徒只能代表這個身體的一小部分。當一群人同心獻出自己的經驗和屬靈恩賜時,他們就會有最完備的智慧和分辨力來充分發揮他們這個關懷團體的資源力量。 

為了做好管家,有的個體或機構認為應該用盡可能少的關懷人員去服侍盡可能多的宣教士,這才是物盡其用的明智策略。然而,這種想法其實既不合乎事實,又缺乏智慧。讓關懷人員組團服侍是絕對更加人盡其才的作法。經驗表明,服侍者們所受到的關懷極其深遠地影響著他們自身的服侍能力,而防止服侍者們身心受損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他們置身於一群同有服侍心志的人當中(傳道書 49 12)。 

結束語 

20 世紀的基督教宣教團體和地方教會來說,我們在此所說的肢體關懷運動並不是一個新概念。積極關懷基督群羊的美好範例在聖經中比比皆是。而在哥林多前書的最後這一章,我們近距離地看到了服侍前沿宣教士的一個活生生的榜樣:一群基督徒輾轉跋涉,來到禾場,服侍聖徒,從而明確了他們在大使命中的位置和角色。司提反一家並沒有等到保羅回到哥林多後才去服侍他;相反,他們主動走出去服侍。這樣,保羅在最後一次宣教旅程中,就成了我們所說的肢體關懷的受益者。保羅對此的反應使我們不禁為之振奮:(他們)到這裏來,我很喜歡。讓我的心裏快活。 

心靈的安舒不應該被視為過時的事。兩千年前人們怎樣需要它,今天的前沿宣教侍奉也照樣需要它。再考慮到當今時代宣教事業的覆雜性,這種需要就更加刻不容緩了! 

問答題: 

1.      作者說,保羅需要別人的服侍,並且自由地接受這種服侍。他除了接受司提反一家的服侍之外,在哪裏還有過這種經歷?

2.      組建和使用肢體關懷團隊有哪些利與弊?

3.      對於肢體關懷團隊來說,需要那些類型的技能和恩賜?

4.      你所在的教會/機構是怎樣追隨司提反一家的腳蹤開展肢體關懷的?

5.      你最後一次因朋友及時的看望而感到心靈快活是什麽時候? 

附錄參考書目: 

Barrett, C. (1986).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New York: Harpers. 

Bonhoeffer, D. (1972).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New York: Collier Books. 

Fee, G. (1987).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Gundry, R. (1981). A surve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Academic Books. 

Hensel, R., and Brown, C. (1978). Section on the word “rest”. Brown, C. (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vol. 3). Grand Rapids: Zondervan. 

Hess, K. (1978). Section on the word “rest”. Brown, C. (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vol. 3).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hillips, J. (1972). The new testament in modern english. New York: Macmillan. 

Tucker, R., and Andrews, L. (1992). Historical notes on missionary care. In O’Donnell, K. (Ed.). Missionary care: Counting the cost for world evangelization. Pasadena: William Carey Library. 

Winter, R., and Winter, R. (1992). Forward to “Missionary Care”. In O’Donnell, K. (Ed.). Missionary care: Counting the cost for world evangelization. Pasadena: William Carey Library.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 Missions, October 1995. Used by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