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遣教會可以在許多方面支援他們的宣教士。宣教是教會事工的延伸,藉由差派和關懷宣教士,我們自己也就透過宣教士,向遠在地極的人們傳講福音。在教會中,有人已經預備好被差派出去宣教,但是代表教會的我們,是否已經作好準備,支援他們一切所需呢?
如今,隨著人們對宣教工作的參與與日俱增,差遣教會在這方面開始面臨挑戰。因爲許多的教會正在向外差派宣教士,並且要對他們完全負責,在這種情況下,“肢體侍奉”的工作不僅是爲了給宣教士們提供最基本的人道關懷,同時也是強調要裝備差遣教會,使其在“肢體侍奉”方面的工作更加有果效。儘管差遣教會已經承擔起支援宣教士的責任,但他們總是不能很明確這種責任的具體內容和付出方式。
“肢體關懷”是一個相當新的術語,但是如果我們注意它中心的含義,就知道這並不能算是新的名詞。肢體關懷簡單來說就是關懷基督身體上的每一部分肢體。根據奧登奈爾(O’Donnell 1997:144)的定義,這些肢體包括教會差派出去宣教的工人。因此,就這種意義來說,“肢體關懷”並不是一種新的概念。它是實行自新約的教導。然而新的嘗試則是要更有組織地發展全面性及可以維持的肢體關懷方式,以便支援跨文化宣教的基督徒工人們。
差遣教會可以在許多方面支援他們的宣教士。我們希望教會的成員能夠真正認識到,宣教是教會事工的延伸,藉由差派和關懷宣教士,我們自己也就透過宣教士,向遠在地極的人們傳講福音。正如赫爾(Herr 1987: 43)所說的那樣:“宣教士是教會的延伸部分。”
在教會中,有人已經預備好被差派出去宣教,但是對代表教會的我們,是否已經作好準備,給他們所需要的支援呢?這種支援並不是從宣教士出發的時候才開始進行的,而是在一開始評估和選擇宣教士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這是一種持續穩定的支援和參與,甚至要繼續到宣教士從宣教的地方回來之後。爲了使教會能夠提供宣教士必要的支援,有兩個方面是必須要做到的:1. 差遣教會應該明白宣教的階段模式;2. 差遣教會中的宣教支援小組,應當在宣教士出發之前就建立起來。宣教支援小組的成員應該有堅定不移的心志,願意委身關懷宣教士,並參與宣教士的生活和侍奉。
下面讓我們更仔細探討一下這兩個方面:
第一部分、宣教階段模式
差遣教會建立正確的肢體關懷策略,首先必須要瞭解宣教士生活的不同階段和所面對的挑戰。
1、宣教士出發前的階
宣教士出發之前的階段包括四個方面:挑選、個人預備、差遣教會中宣教支援小組的成立,以及對宣教地區的情況介紹。簡單地說,在挑選的過程中,會用問卷調查、推薦信及進行智力和心理測試來收集候選宣教士的資料。這樣做的意圖在於獲得與候選人相關的資訊和建立其技能、性格和行爲特點等方面的簡介。
這些資料可以用來:
● 發現情緒方面的問題
● 發現性格問題
● 發現和定位個人發展的方向
● 協助生涯計劃
● 決定候選人是否能夠勝任某一特定的環境、文化或者崗位。
宣教士應當在屬靈和心理方面作好預備,以及預備其他方面所需的技能。
當候選人的家庭被評估的時候,妻子和孩子也應當包括在內被評估。之後他們向教會的領導人說明所蒙受的呼召。經過禱告和討論,其教會就可以決定接受候選人和他的家庭成爲教會正式差派的宣教士。
在宣教士出發之前的階段,教會應當建立並裝備支援小組,並且讓這個小組在教會內部開始運作。稍後,本文將對支援小組的問題作詳細的說明。
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宣教士應當親自前往,考察宣教地區的情況及自已在當地應扮演的角色,以便獲得第一手的資訊。
2、宣教士宣教的階段
進入宣教的階段後,宣教士必須適應,融入新環境和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很重要的是,來自差遣教會的宣教支援小組需要了解宣教士正在經歷(文化的壓力,語言的學習等等),才能夠給予必要的支援。
宣教士必須讓自己融入新的環境,例如,在所處的新文化裡學習如何購物,知道在哪裡可以買什麼樣的東西。這個階段,每一件事情對他來說都是新奇的。在新環境中,辦事的方式也截然不同,他必須要儘快學會,如何在這種陌生的外國文化中運作處理事情。宣教士一到達宣教地區,就應該儘快學習當地的語言和文化。
就好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宣教士所感受到或是觀察的事物就像是剛出生的嬰兒一般,他在身心都需要預備好來融入成爲新環境的一部分。
通常發生的是新擔任的宣教士—就像是新生兒—往往不能獲得足夠的機會融入當地文化。因爲有太多的時間他是與也同住在宣教當地,來自自已國家的人在一起,和本地人相處的時間反而非常有限。於是,他的生活與本地文化反而隔絕,每個星期偶爾“出去”與當地人接觸一下,然後很快又回到自己的文化圈子裏,和自已同文化的人相處,以獲得安全感。在早期宣教階段,宣教士無法有效地與當地文化地建立關係。因此,這就使宣教士無法融入當地文化,也沒有機會與當地人建立密切的朋友關係。
語言的學習過程,是不能夠與當地文化和人際關係分開的。對於宣教士來說,單純地學習語言知識而不建立人際關係,這樣做對宣教士本身並沒有多大的幫助。這就是爲什麽作爲新的宣教士,應該在一開始就與當地人一起生活、敬拜、購物。新的宣教士必須要表現出願意向當地的人們學習當地的文化的態度。
宣教士最好是全時間地學習當地語言和文化。要有好的學習效果是根據所學習的語言,以及宣教士是否是從正規語言學校裏學習,等等因素來確定。一般的建議是,至少要花一年的時間在當地學習語言和文化。如果宣教士沒有機會在第一年裏就開始學習語言的話,那他以後學習語言的機會就不多了。因爲他可能已經習慣於用其它方式與人溝通,例如依靠別人翻譯。這樣,他不需要學習語言就可以生存了。這就是爲什麽說,宣教士一開始就融入當地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在許多情況下,宣教士在宣教過程中,自己的生命中得不到太多屬靈的餵養。因爲在大部分時間裏,他們總是不斷地付出屬靈的生命,甚至超過自己所得到的。因此,宣教士重視保持自己的屬靈生命的健康狀態是很重要的。爲了能夠在這方面幫助宣教士,屬靈的關懷必須注重下列幾個方面:屬靈的爭戰、教牧關懷、保持屬靈生命的必要裝備、宣教士彼此關懷的方式。
對宣教士個人的關懷包括身體、情感心理和個人發展幾個方面。就像每個人都會持續有屬於個人發展的需要一樣,宣教士個人也需要不斷地發展,因此必須給他們創造這樣的機會。定期聽取宣教士的彙報,對於支援宣教士的個人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當宣教士的事工建立好了也開始成長時,他的事工就會出現明確的需要。他可能需要聖經和其他資源的供應,像是一些資料或是影片投影機等設備。或許,宣教士本人覺得自己需要在某些特定的領域中,得到更好的培訓和裝備。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宣教後,隨著工作的發展或者情況的改變,宣教士的侍奉可能會有所變動。因此,宣教士在侍奉方面的所需也會跟著變化。
對於帶職侍奉的宣教士來說,爲他們提供“職業性關懷”是特別重要的。支援小組可以爲這些帶職侍奉者提供實際的幫助,例如所需的材料和資源。支援小組也可以到宣教地區拜訪這些帶職侍奉者,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幫助和支援。
總之,在宣教階段,作爲差遣教會的支援小組必須要不斷地發展和拓展肢體關懷的策略,以滿足宣教士們的需要。如果教會支援的小組自已無法提供宣教士所需要的支援,那麽就應該找到其他的辦法和途徑來解決。例如,如果支援小組不能前去考察宣教地區,或者在宣教當地沒有專業的人可以給予必要肢體關懷的話,就應該尋求其它已經在當地地區有運作的機構,代表這些宣教士請他們協助幫忙,讓他們爲這些宣教士提供關懷。此外,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和電話,與宣教士們保持聯繫,這也是非常必要的。
對宣教地區的宣教士提供關懷,最好的辦法是定期從教會派出成員去看望他們。如果宣教士們知道來自教會的支持者事實上很清楚他們所事奉當地的情形,並且能夠認識一些他們正在宣教的對象,那麽這將非常有利於促進宣教士和教會之間的相互信任。當我們差遣這些宣教士出去時,我們不單單只在他們宣教之前提供關懷,也要在當他們在宣教地區時以及從宣教地區返回時給予關懷。
3、宣教士回國的階段
宣教士回國可能是暫時的休息,也可能是永久性的定居。不論是哪種情況,宣教士們都需要合適的關懷,而作爲差遣教會,應該擔負起關懷這些回國宣教士的責任。太空人說,航太飛行最危險的階段不是進入預定運行的軌道,而是返回地球大氣層的過程中。同樣地,當宣教士回到離開多年的家鄉後,這一階段也會成爲他的跨文化生活經歷中最困難的時期。這一階段是不可忽視,也是不可輕視的。無論宣教士是回國休假一段時間,還是由於某種原因提前回國定居,或者是退休,都同樣面對這一問題。這種回國生活總是伴隨著“回國文化的衝擊”,如果缺乏智慧和關注來對待他們的話,那麽宣教士所受到屬靈的傷害可能需要許多年才能使他重新回到最理想的屬靈狀態。你很可能甚至遇見有些宣教士受到如此的傷害,而他自已本身以為他可能是永遠都不能痊愈的!因此,差派一名宣教士出去,是需要擔負許多沈重的責任。
回國階段對於宣教士來說,通常是非常困難和壓力沈重的時期,當他竭力面對這樣一個事實,他已經回到家鄉了;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他可能永遠也不會回到宣教的地區了。這時,宣教士所經歷的是一種憂傷的過程。
對於許多人來說,“回家”反而是一種困難的經歷,因爲他們沒有一點也沒有感受到“回到家”了。許多情況下,宣教士覺得家鄉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家鄉,而宣教的地方反而更有“家”的感覺(法賽特的見解Fawcett, 1999: 41)。很多時候,宣教士在自己的家鄉反而像是個陌生人一樣。
宣教士的差派和返回並不是一件新事物。聖經中早已有這樣的例子。
宣教士差派的例子:使徒行傳13:2-3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爲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作我召他們所作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
宣教士返回的例子:使徒行傳14:26-28;
“從亞大利坐船,往安提阿去。當初他們被衆人所托,蒙上帝之恩,要辦現在所作之工,就是在這地方。到了那裏,聚了會衆,就述說上帝借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上帝怎樣爲外邦人開了通道的門。二人就在那裏同門徒住了多日。”
使徒行傳15:35:“但保羅和巴拿巴仍住在安提阿,和許多別人一同教訓人,傳主的道。”
根據皮若羅Pirolo(2000:23)的見解,在這幾節經文中讓我們學習到宣教士重新返回的五個要點:
1. 他們完成了任務
2. 他們回到差派他們的教會
3. 他們受到教會的熱情接待
4. 他們述說上帝透過他們所行的一切事情
5. 他們回到教會後重新開始工作
即使宣教士回國的時間可能很短,他還是必須去適應自己家鄉的文化。因爲在宣教地區的生活和工作已經改變了宣教士和他的做事方式。回國休假讓宣教士有機會看望他的支持者們,加強他們之間的關係。然而,宣教士的整個休假不僅僅是讓他有機會分享、彙報工作,也是必須要讓他有時間得到充分的休息。
還有許多情況是,宣教士回國永久定居,回到差派他的教會。回國的階段對於宣教士來說,通常是艱難而壓力沈重的時期,這時候差遣教會對宣教士的幫助是至關重要的。在很多情況下,宣教士本人和教會都沒有對這一階段作好準備。通常宣教士回國後,教會就不再認爲應該對他繼續負責任。還有一種情況是,教會願意幫助宣教士,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關懷和提供他們在回國期間的需要。
宣教士從宣教地區返國的理由並不都是負面的,因此他們提早回國也不能被視爲是一種失敗。“有的時候,宣教士最好是離開宣教地區,這也可能是出自上帝的旨意。因爲上帝有可能讓一個人在宣教侍奉中,得到性格和技能方面的塑造和培養。之後,上帝可能會交付這人一個新的使命,而這使命是在他自已的國家進行的。有的時候,宣教士有必要離開宣教地區,這樣,本地的教會才有機會得到獨立發展。”(泰勒:1997:7)
聖經告訴我們,在保羅第一次宣教旅程結束的時候,保羅和巴拿巴回到他們的母會—安提阿教會。“這就是他們被衆人所托,蒙上帝之恩,要辦現在所作之工”的地方(使徒行傳14:26)那時候,他們已經完成了上帝差派他們建立教會的事工,根據上帝的旨意,他們回到家鄉的教會,並“和門徒們一起住了多日”。(使徒行傳14:28)
在第二部分,我們將詳細探討,在宣教士回國階段,應該對他們提供怎樣的支援和關懷。
第二部分、差遣教會的宣教支援小組
羅馬書10:13-15:“因爲‘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若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訊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這是上帝的旨意。但是從羅馬書的這幾節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得救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就好像蓋樓房,一層層地壘起來。
得救 |
呼喚主名 |
相信上帝 |
聽到福音 |
傳講福音 |
差派宣教士 |
可以看到,在這個圖表中,最基層的是“差派宣教士”。也就是說,整個得救的過程都是從差派宣教士開始。希臘語中“被差派的人”就是“使徒”,意思是“宣教士”。
如今,在宣教領域中最大的需求不是沒有足夠的宣教士。事實上,有許多人都準備好去宣教,還有更多的人正在準備。而主要的問題是要有足夠的差遣機構!我們需要足夠的差派機構,全面地支援那些出去宣傳福音的人們,不論是在近處的還是在遙遠的外國。這些支援不僅包括金錢的支援,還包括各個方面的關懷和支援。
對宣教士的全方位支援,完全取決於差派他們的教會。在新約中,我們看到,教會是宣教的基礎(使徒行傳13:2-3)。作爲宣教士的保羅和巴拿巴回去後,向差派他們的教會彙報工作(徒14:27-28)。不僅如此,差遣教會有許多可利用的資源,能夠提供一位宣教士絕大部分的需要。
宣教士在巨大的壓力下生活。他們常常處於不理想的狀態,也就是說,他們常常得到的是不太理想的支援和關懷。因爲他們總是在前線和黑暗的權勢廝殺,所以經常處於屬靈的嚴重攻擊中。除非差派他們的教會能夠完全承擔起支援他們的責任,否則他們是無法長時期地立足在宣教前線。
藉由我們對宣教士的支援,以及對他們各個方面需要的滿足,宣教士就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從而更加有效地從事上帝呼召的工作。畢竟,這並不是他們從事自己的事工,乃是我們共同的事工。他們或許只是上帝國度的“步兵”,但是那些支援他們的機構,卻好比是上帝強大的軍隊。在上帝的國度裏,我們都是同等的參與者。
有一種方式可以確保宣教士能夠被全面的關懷,那就是在差遣教會中,讓支援小組的每個人負責某一方面的肢體關懷。然後,由教會中負責宣教支援工作的聯絡人,將各方面的努力彙集起來。這個聯絡人在教會聯絡網中代表宣教士的家庭。按照這種方式,一個有效運作的差遣教會支援小組,就能夠全方位地支援宣教士,作為教會的延伸部分,從而讓宣教士能夠完成教會所交付的使命。
下面這個圖形,是對差遣教會的宣教支援小組的形象描繪:
對於宣教支援的事工來說,最困難的事情是,怎樣讓教會的成員能夠全心參與對宣教士的支援。下面有幾種方式可以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1. 在教會安排戲劇的表演,讓教會成員看到教會宣教的工作,以及宣教士在海外的情況和事工。
2. 舉行一次考試,測驗教會成員關於宣教士所在的國家、文化、種族等方面的知識。這或許對年輕人有吸引力。
3. 聚會小組可以選擇負責支援一位宣教士(單身或是一個家庭)。
差遣教會宣教支援小組的內部分工
前面我們提到過,教會中宣教支援小組中的每個成員,要專門負責對宣教士的某項或是每一部分的支援。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支援小組的內部,需要那些方面的具體分工。這些分工可多可少是完全根據特定宣教士的需要。在探討完“支援和關懷”的每個具體方面之後,我們還提供了具體的操作辦法,用以抛磚引玉。
鼓勵士氣
鼓勵宣教士的士氣是整個支援關懷體系的基礎。因此,這並不能視爲獨立的支援關懷的一個方面,而是屬於每個關懷方面的一部分。
“士氣”是屬於軍事方面的用語。意思是“鼓勵士兵忍受勞累和危險,特別是鼓勵在戰爭中的部隊”(何亞德和斯巴克的見解Hayward & Sparkes, 1982: 747)。在宣教領域中,鼓勵士氣的意思是,鼓勵那些正在經歷激烈的屬靈爭戰的宣教士,讓他們因著我們的支援而受到鼓勵。在哥林多後書7:4-7,13中,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爲我們提供了好的例子。
“我大大地放膽,向你們說話;我因你們多多誇口,滿得安慰;我們在一切患難中分外地快樂。我們從前就是到了馬其頓的時候,身體也不得安寧,周圍遭患難,外有爭戰,內有懼怕;但那安慰喪氣之人的上帝,藉著提多來安慰了我們;不但藉著他來,也藉著他從你們所得的安慰,安慰了我們,因他把你們的想念、哀慟,和向我的熱心,都告訴了我,叫我更加歡喜。”
“故此我們得了安慰。並且在安慰之中,因你們衆人使提多心裏暢快歡喜,我們就更加歡喜了。”
保羅當時非常沮喪、疲憊,他的內心懼怕,外有爭戰。但是由於哥林多的教會鼓勵了提多,並且因此保羅也從提多那裏得到了安慰和鼓勵,於是保羅的心裏就感到歡喜舒暢。士氣的鼓勵就是這樣的。這也就是爲什麽說,在差遣教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參與這方面的支援,因爲每個人都能對宣教士說一些鼓勵的話語,做一些鼓勵的事情。甚至簡單到只是說一句:“上帝賜福你!我們和你一樣為你所參與的宣教侍奉感到興奮。”這就是愛的行爲。這也是爲什麽保羅對腓利門說:“兄弟啊,我爲你的愛心,大有快樂,大得安慰,因爲聖徒的心從你得了暢快。”(腓利門書1:7)
可以看到,不僅保羅被腓利門的愛所鼓勵,對那些聖徒們,也就是其他的基督徒來說,同樣地也受到了鼓勵。
士氣的鼓勵不僅僅應該來自差遣教會內部的個人。教會整體而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鼓勵或者打擊宣教士的士氣。這些鼓勵或打擊是你的宣教士能夠感受到的態度,也可能是你所做的事情。在差派宣教士的時候,即使是按手在他們的頭上禱告,他們也能感受到莫大的鼓勵。
另一方面來說,有許多考慮不周到的方式,都能打擊宣教士的情緒和士氣。其中一種態度就是:“爲什麽你要在那裏宣教?爲什麽不在這裏?”
在教會中,有一方面士氣鼓舞的工作常常被忽略,那就是不識“千里馬”。所謂“千里馬”,就是那些有恩賜的宣教士和被聖靈裝備好的宣教士。在任何健全基督教會的身體中,會有一些具有恩賜的宣教士。但是,他們常常沒有機會,來發現他們的恩賜或者成為宣教士來運用他們的恩賜。因此,主動發現並識別那些“千里馬”,是教會領袖們的責任。
要注意的是,作爲有恩賜的宣教士,並不是只能在國外從事宣教工作。有時候,他也能夠牧養差派他的教會,將跨文化宣教的經驗和見識用來帶領、建造教會。(例如,保羅就是一個例子。參看使徒行傳14:27-28)
鼓勵士氣的實用性原則
1. 透過個人之間的談話和溝通,來鼓勵你們的宣教士。說幾句這樣的話:“願主賜福你。”或者“我們分享你的喜樂並爲你禱告”。宣教士就會受到極大的鼓勵。
2. 把自己的需代禱的事項告訴你的宣教士。要記住,你所支援的宣教士也希望能爲你禱告。
3. 要讓你們的宣教士覺得自己是教會的一部分。要常常告訴他教會中發生了什麽事情。
4. 到宣教士所宣教的地區探訪,然後回到教會反饋及分享。
5. 爲你們的宣教士訂閱一些雜誌。像《時代》周刊報導新聞的雜誌,會讓宣教士瞭解世界動向。還有像是《讀者文摘》雜誌,都是非常好的。你可以徵求不同的人來幫助你訂閱這些雜誌。
1、教牧支援
最重要的士氣鼓舞方式,就是提供宣教士所需要的教牧諮詢,讓他能夠有屬靈的成長。教牧支援的目的在於,確保宣教士(及其家庭,若是已婚的話)有屬靈的發展和長進。這就意味著我們要促使宣教士與其他基督徒建立必要的團契,使他能夠有時間及機會學習上帝的話語,有屬靈上的成長。宣教士之所以提前回國的其中之一因素就是,他們沒有定期來到主的面前安靜尋求神。
任何有教牧恩賜的人,都可以承擔教牧諮詢方面的職責。這樣的人不一定要有神學學位,但他一定要有一顆願意幫助別人的心。巴拿巴就是這樣的人。這或許是他和保羅兩人起初一起被差派出去的原因。
要記住,你們的宣教士也是人—他的家人也不例外。因此,他們必須要得到關懷和照顧。同時,也不要忘記宣教士子女們的屬靈需要。
教牧支援的實用性原則
1. 與宣教士分享主在你生命裏所做的一切。例如,你可以說:“這就是在過去的幾個星期裏,我在靈修安靜思想的時候主對我所說的。”或者說:“這就是今天的講道/聖經學習/小聚會所帶給我的感動。”
2. 宣教士總是不斷地給出,因此迫切需要進行定期的屬靈灌輸。他們介紹一些好的文章、書籍和網站,幫助他們獲得屬靈的造就。
3. 鼓勵一些人透過電子郵件,和宣教士一起的查經小組(如果宣教士不是在政治或宗教敏感的地區工作的話)。
4. 如果在同一個宣教地區還有別的宣教士,就應該鼓勵你們的宣教士和他們建立團契。你們也應該和那些宣教士建立信任的關係,這樣你們就能從他們那裏,聽到有關你們宣教士的情況。這並不是為了“監視”宣教士,而是從宣教地區獲得第一手的訊息。你們也不用正式地向那些宣教士尋問他們的近況。如果你們和他們建立了正面的關係,有必要的時候他們就會與你們溝通。
2、宣教工作的支援
宣教的目的是帶領人們歸向基督,訓練耶穌的門徒,教導他們遵守耶穌基督的命令和要求。但是跨越文化進行門徒培訓,是主耶穌最高的指示。宣教士應當幫助新的信徒有智慧地將上帝的真理運用在他們自已的文化當中,而不是複製西方或東方的基督教。
這就是爲什麽要給你們的宣教士在事工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援,因爲這樣能夠幫助他實現宣教的任務及目標。要儘量收集有關你們宣教士事工的消息。要思考下列的問題:你們怎樣支援他?他是否有可以應用的門徒培訓資料?在宣教地區是否有其他人或是參與相似事工的宣教士可以支援他?你們的宣教士是否與其它的宣教機構一起同工?在宣教工作的支援方面,宣教士、差遣教會和宣教機構之間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有關支援宣教事工的實用性原則
在宣教士回國探望的時期,要確保宣教士獲得必要的培訓及為未來的事工得到裝備。
3、對宣教士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的支援
支援宣教士衣食住行等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基本需要,正是在基督的身體裏彼此關懷的表現。哥林多前書12:24-25告訴我們:“…但上帝搭配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欠缺的肢體,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照顧。”
差遣教會的支援小組可以爲宣教士做許多實際的事情。事實上,如果宣教士知道,教會的支援小組在替他料理許多生活的事情,他就會感到無比的輕鬆和鼓舞。因爲這些小事情常常會讓生活變得艱難。下面列舉的是一些可以幫助宣教士做的實際事情。但這只是一些例子可供你加以思考。
關於支援宣教士基本需要的實用性原則
1. 宣教事工方面的需要
1.1. 詢問宣教士需要怎樣的宣教資源:聖經、學習材料、影片放映機,等等。
1.2. 幫助宣教士購買和運送所需資源到該宣教地區。(在一些情況下,最好是在當地購買聖經。如果是這樣,只需把購買聖經的錢轉寄給宣教士就可以了。)
2. 家庭方面的需要
2.1. 如果宣教士的孩子們是在家裏上課,那麽你可以作爲一個聯絡人,到相關學校和教育部門索取相關的教學教材及教具。
2.2. 如果宣教士的孩子是在寄宿學校或者大學,那麽應該找一個家庭爲孩子們提供一個家。
2.3. 找適合的人去看望或者照顧宣教士年邁的父母。
2.4. 如果宣教士不幸去世了,應該有人能夠收養他們的孩子。
2.5. 還可以定期給宣教士的孩子們找一些兒童錄影帶和書籍。
2.6. 想辦法知道宣教士最喜歡什麽類型的音樂(基督教音樂以外的),然後寄一些CD或是卡帶給他。
2.7. 了解宣教士最喜歡什麽樣的雜誌(非基督教雜誌),然後寄一些給他。
3. 醫療方面的需要
3.1. 指定某人幫助你的宣教士準備一個好的醫療急救箱,同時讓他成為宣教士的醫療顧問。
3.2. 鼓勵宣教士購買醫療保險。許多時候,宣教士掙扎有困難是因爲急診或者住院要花費許多錢。
4. 物質方面的需要
4.1. 這方面的幫助包括,將宣教士和攜帶的行李運送到宣教地區。
4.2. 還可以幫助宣教士儲藏那些他沒有要變賣或是帶走的東西等。
4.3. 還可以把一些必要的用品寄給宣教士。
4、禱告方面的支援
藤森(Tennyson)說過:“禱告所成就的事情,遠遠超過你所夢想的。”奧古斯丁也說過:“如果不依靠上帝,我們就什麽也不能做。但是如果不透過我們,上帝也不會去做。”
有時候,如果我們不禱告,上帝就不會讓我們成功—因為我們就會認爲是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驕傲。在上帝的主權下,祂選擇讓我們在祂的國度裏成爲祂的同工。上帝讓我們藉由禱告使我們有機會參與他的工作,同時也得到他的賜福。
禱告並不是祈求上帝做一些祂不願意做的事情。也不是強迫上帝做事。相反的,我們禱告是爲了頌揚基督勝過魔鬼撒旦的榮耀。禱告是與宇宙萬物創造者的一種有效的、熱烈的交流。這種交流是合乎他旨意的,而祂的旨意控制著世界所有事物的平衡。
保羅在以弗所書6章中談到屬靈的爭戰,他清楚地強調能保護我們的盔甲。但是他提到了用來進攻的武器主要有兩種:“聖靈的寶—也就是上帝的話”和禱告。(皮若羅Pirolo,1991:96)
“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爲衆聖徒祈求。”以弗所書6:18
我們可以從宣教士那裏知道他們禱告的需求,然後告訴教會。如果我們透過照片和故事等方式,將有關宣教士最新的、有趣的清息傳遞給教會,人們就會爲宣教士恒切禱告。這就是爲什麽教會中需要一位有創意的人來做這些事情。如果宣教士是在敏感的地區從事宣教工作,那麽在和宣教士或是教會分享一些事情時就要額外地小心。
關於禱告支援的實用性原則
1. 爲每個宣教士的家庭具體地禱告—不僅是爲整個家庭禱告,也要爲每個家庭成員具體地禱告。
2. 設立“宣教月”或“宣教週”,在所有家庭小組聚會時爲宣教士禱告。
3. 向所差遣的教會宣佈特定的代禱事項,例如健康問題,事工的困難等等。
4. 鼓勵個人和家庭在家裏也爲宣教士及其家庭禱告。
5. 為你的宣教設身處地的著想。當你孤獨的時候,為宣教士能夠面對孤獨來禱告;當你受到傷害的時候,爲宣教士能處理受到傷害的感受來禱告;當你受到鼓舞的時候,爲宣教士的成功而感到喜樂。
6. 用吸引人的資訊、地圖、照片、故事和遊戲,將整個爲宣教士禱告的聚會活躍起來。要富有創造性!
5、溝通方面的支援
我們不僅要爲宣教士禱告,而且還要寫信告訴他們,我們正在爲他們禱告,以及禱告的內容是什麽。對於宣教士來說,這是一種很好的鼓勵。宣教士可以反覆地閱讀你的來信,每讀一遍都得到祝福。
溝通是一種雙向的交流方式。把溝通的責任全部交給宣教士是不公平的。我們應該努力與宣教士溝通,瞭解他們的情況,以及他們工作所面臨的處境。這表示你要盡力得到宣教士所服侍的地方正在發生,真實、第一手的消息。最好的方式是,你親自前往宣教士那裏,或者你從教會裏差派人前往。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宣教士有必要定期和教會中的宣教支援小組保持聯繫和溝通。這種雙向的溝通方式應當建立起來,並且要得到長期的維持。
還有許多其他具體的方式也可以與宣教士聯絡溝通。例如用錄音磁帶把問候和鼓勵的話語錄上,然後寄給宣教士,或者是照片、電子郵件、包裹等。
另外有一點也是重要的,那就是作爲教會中的宣教支援小組,應當瞭解宣教士所在的國家和人民的情況。還應當把這個國家的文化、民族、以及未接受福音的群體情況,都分享給宣教支援小組的成員,讓他們瞭解。
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聯絡溝通方式是,宣教士要定期寄出有關自己情況的書信。更新通訊名單,以確保良好、暢通的溝通管道。
有關交流溝通支援方面的實用性原則
1. 定期與宣教士交流溝通。讓他知道你爲他禱告。
2. 散佈宣教士寄來的最新消息的書信。
3. 確保宣教士的通訊地址及時更新。
4. 到宣教地區看望宣教士。讓教會中負責宣教的人員,包括教會的負責人,要定期前往宣教地區鼓勵宣教士,確保雙方都能夠獲得第一手的資訊。
5. 照一些在家鄉中所發生有趣的活動的相片,然後寄給你的宣教士。同樣地,也讓宣教士照一些關於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的相片,寄給教會的人。
6. 記住宣教士和他們孩子的生日,以及宣教士的結婚紀念日。
7. 送一些信紙、筆或者信封郵票給教會的人,鼓勵他們給宣教士寫信。
8. 鼓勵教會資助宣教士一筆錢,專門讓宣教士在宣教地區時可以用來給家人和朋友打電話。
9. 確保你們的宣教士有最新的教會成員通訊錄。
10. 製作宣教士們的通訊錄,及記載宣教士的個人資料,例如生日、結婚紀念日、興趣愛好、定期的禱告需要,將這些通訊錄發給教會裏的成員。
11. 鼓勵教會中的商人在國外經商的時候,前去看望你們的宣教士。
6、經濟支援
提到支援時,大家最常想到的是經濟上的支援。事實上,當你一提到對宣教士的支援時,大部分人會立刻聯想到“錢與禱告”。
對於宣教士來說,沒有什麽要比經濟上的困難再令人氣餒沮喪了。我們應該在經濟方面強有力地支援宣教士,讓經濟的問題不是他們掙扎的地方,乃是因為有足夠的供應而得勝利。
宣教士通常都不會直接告訴別人他們的經濟困境。因此,作爲差派的教會,有責任根據宣教士所在的地區情況,了解及計算宣教士在當地的生活費的所需,知道宣教士需要多少錢可以維持生計。
經濟支援的一個關鍵方式是募集資金。有“101種募集宣教資金的辦法”可以參考。在這裏,我們不對此作詳細探討。事實上,如果我們重視十一奉獻,就不需要什麽募集資金的策略。這並不是說,募集資金的策略是不妥當的。真正需要的是讓基督徒們真正關心世界宣教的使命,他們就會過著更為簡單的生活方式,以便為天國的事業奉獻更多的資金。這並不是說,你要像一個乞丐一樣生活。而是說,有時候,如果你購買一些便宜的東西,將節省的錢捐贈給宣教士,那麽我們的宣教士就不會像乞丐一樣生活。換句話說,要避免揮霍浪費的虛榮生活。
對宣教事業的經濟支援方式有許多,不僅僅是募集資金。管理資金、安排好銀行方面的事務、注意外匯兌換、以及在祖國和宣教國納稅,還有借租房子給宣教士住,等等繁瑣的事務,都可以由教會代替宣教士處理。
經濟支援需要宣教士和差遣教會雙方的彼此信任。
經濟支援方面的實用性原則
1. 鼓勵人們針對某項特定的宣教事工捐贈資金,鼓勵人們具有奉獻精神,捐贈超過十分之一的資金。儘管宣教士可能由他自已的工作賺取工資來維持生計,但是他的收入可能不夠,或許他個人和事工需要額外的花費。
2. 要定期詢問宣教士的經濟情況。
3. 每年一度,教會要和宣教士一起討論個人及事工的預算。這樣的預算會讓差遣教會的成員和宣教士本身,對宣教的總體花費有所瞭解。下列的花費細項必須要列入預算。根據宣教士的情況,這些細項可能會因為宣教士的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
每月花費:
交通費
食宿費用
水電費
電話、傳真和電子郵件
個人用品(食物、衣服,等)
補貼/保險
醫療計劃
年度花費:
回國休假的旅費
額外的休假費用,不包括在每個月的基本花費:
休假安排和花費
繳納稅
汽車的使用和維修
4. 要讓宣教士參與承擔一些醫療和補貼費用。
7、職業性的支援
如今,對帶職宣教士的支援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帶職宣教就是宣教士一方面從事社會職業,同時也從事宣教事業。這需要有見證,證明主賜給了這樣的帶職宣教機會。在一些政治和宗教不自由的國家,這種宣教士的工作方式是非常實用的。
宣教士可以從事許多種職業,例如教師、工程師、醫生、農場工人、商人、護士,等等。這一類的帶職宣教士往往需要一個同行業的團隊,來幫助他從事職業工作。例如,如果他是一位工程師,就需要相關的技術資訊。這樣,在家鄉的教會中,就可以有一些工程師組織起來,幫助宣教士及時獲得相關的技術資訊,或者,全方位地支援他的職業工作。作教師職業的宣教士,可能需要有關課程的資訊,或者需要一些教學材料。那麽,在中國的的一些基督徒教師們就可以出手相助。這樣的職業性支援小組,可以稱爲“興趣愛好”小組。
關於職業性支援的實用性原則:
1. 在中國的專家可以組成“興趣愛好小組”,爲海外那些宣教士提供諮詢。例如,在農業方面和教育方面。這種專家小組,可以由來自許多宣教機構的人員組成。
2. 可以讓一位和宣教士同行業的人,充當宣教士和興趣愛好小組之間的聯絡人。
3. 有關專家可以前往宣教地區,提供短期的協助,例如,建築專案。
8、宣教回國階段的支援
通常,宣教士在回國期間,人們認爲他已經脫離了宣教工作,同時也認爲教會不再有繼續支援他的責任。在某些情況下,宣教士回國期間仍然繼續得到支援,但是這些支援的人並沒有預備好或者知道如何給予其宣教士必要的關懷和陪伴。許多情況下,宣教士本身也沒有準備好面對回國後所隨之而來的需求。
宣教士回國不是單純地回到所熟悉及舊有的環境而已。宣教士所要面對的是生活中許多方面的改變:自己自身的改變、家庭和朋友的改變、祖國和家鄉的改變。這些變化以及伴隨需要調適的地方,可能會導致宣教士承受巨大的壓力。在這個階段,宣教士需要特別的關懷,以及具體詳細的指導。
對於宣教士和他的支持者來說,都需要明白,在回國期間,宣教士會有怎樣的感受,會面臨怎樣的情況。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對宣教士可能會面對以下的情況並不感意外:孤獨、罪惡感、屬靈的重新評估、健康問題。一些宣教士甚至想立刻返回宣教地區。這時,我們必要有智慧地提醒宣教士,尋問他“在此時,這樣的決定是否來自上帝的旨意,或者是他應該在這段時間裏先好好休息,重新調整一下。”
回國的時間長短沒有什麽限制。可以從六個月到兩年,甚至更長。然而最重要的是,宣教士必須走向自我整合的正軌,從而實現回國的真正目的。當宣教士經歷了個人的改變之後,在侍奉中、教會中和社會中找到了自己新的角色和位置,那麽,整合的過程就完成了。當宣教士退休回國後,整合的過程能夠使他保持忙碌而有意義的生活,並且還能發現自己在教會和社會中,仍然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
宣教士有豐富的宣教經驗,這一點是不可忽略的,並且應該用來有效地服務他的教會。
關於在回國階段支援宣教士的實用性原則
回國階段的支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1. 支援的預備階段
2. 迎接宣教士到達的階段
3. 跟進關懷的階段
1. 支援的預備階段
1) 爲宣教士的回國作準備
a) 如果可能的話,應該在宣教士回國之前三、四個月,就開始和宣教士討論回國會面臨的過程,作好回國階段的支援準備工作。負責和宣教士磋商的人,自己必須有宣教回國的經驗。如果無法做到與宣教士進行口頭協商,那麽要確定宣教士有說明回國的所會面對的過程的書面資料。
b) 提供宣教士一些可供孩子選擇的學校,以及就業機會的資訊。
2) 家庭教會宣教支援小組的準備工作
a) 在宣教士回國之前3個月,請教一位有回國經驗的宣教士,向支援小組講解宣教士回國階段的情況。後續的會議針對有關回國階段支援的資料,加以討論。
b) 制定一份行動計劃,提供宣教士回國後的緊急需要。其中包括:休假食宿、交通、娛樂、財務,以及宣教士孩子們的學校教育。
2. 迎接宣教士到達的階段
1) 要讓你們的宣教士感到自己是特別的。到機場或是他家熱烈歡迎他。
2) 首先,要確定宣教士有足夠的時間休息。要立刻為他立即的生活所需作好安排,在最初幾天要確保供應宣教士在交通、基本生活採購、以及衛生用品等方面的需要。如果他還沒有來得及兌換外幣,應該提供他一些的現金。
3) 確保差遣教會事先理解,宣教士首先應該有休息的時間,無法參加會議。要安排一個人負責與宣教士定期保持聯絡,隨時知道宣教士及其家庭有什麽其他方面的需要。
3. 跟進關懷的階段
當宣教士休息好了以後,跟進階段的關懷就開始了。其中包括五個方面:
1) 實際的幫助—交通、財務的處理、醫療諮詢。
2) 聽取彙報—要安排一個輕鬆而非正式的機會,讓宣教士講述他的宣教經歷。注意:這不是正式的工作彙報。
3) 與家庭聚會小組的交流—安排正式或非正式的機會,讓宣教士有機會分享自己的經歷。
4) 特別的關懷—留意宣教士在某些問題方面所需要專業性的關懷。例如心理、情緒方面的問題、婚姻的問題,以及孩子們無法適應新環境的問題。
5) 長時間的跟進關懷—要有耐心。回國適應是一個過程並不是幾天內就可以適應的。不要幾個月之後,就把宣教士忘記了。要定期看望宣教士,並提供必要的幫助。
差遣教會的聯絡人
好了,在本文即將結束之際,我還要有些說明。在教會中,必須要有一個人,來全面負責宣教士的支援工作及他/她所扮演的角色。這個人必須要讓教會中的每個人都明白,他(她)在宣教支援小組內扮演怎樣的角色和職責。這個全面負責的人應該照顧滿足宣教士的需要,並且在教會生活和會議中全面代表這位宣教士。這位負責的人是宣教士和教會之間很重要的聯繫。
全面應用和實踐
你可以想像,如果每位被差派出去的宣教士,背後都有這樣一個健康運作並全面支援他的差遣教會,那麽宣教士可以更有效率及更佳管理所擁有的資源,來達成宣教的工作。此外,那些在差遣教會中不能前往非洲和中東地區宣教的弟兄姐妹,便可以利用自己的職業及恩賜,也一同參與上帝國度的事工,將“福音傳到地極”。這樣,他們對宣教的事工會抱持著前所未有的熱情。
到最後一切都是關乎著肢體的生命—我們都是在主基督的統領之下。許多宣教士回國後,他們最大的需要是真摯的團契和了解。他們需要真誠的弟兄姐妹和他們真摯地相處。如果一個教會能夠全面支援宣教士,就像是宣教士的親密團契—耶穌身體的一部分,那麽,還有什麽比這更令人高興的事情呢?
讓我們共同努力,在教會中實現這樣的目標吧!
每個方面的宣教士支援工作,可以由一個人或者兩、三個人來負責。同樣的,一個人承擔多方面的工作職責也是可行的。然而,重要的是,所有擔任的人員必須要能夠在團隊中一起同工。
因此,團隊成員常常一起相處,建立關係是很重要的。例如,一起吃飯是彼此交往簡單而方便的辦法。如果可能的話,支援小組的成員們應當在宣教士出發前,彼此之間就建立起密切的關係。
總結
如今,教會所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差派更多的宣教士,而是確保宣教士們從宣教前的預備階段,直到宣教回國階段的期間,都受到有效的關懷和支援。
問答題:
1. 例出你的教會在差派和關懷宣教士方面所面對的挑戰和困難。目前有哪些是主要的困難?
2. 請列舉一些具體實際的辦法,讓你的教會成員能夠參與宣教士支援工作。
3. 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資源,是可以用來從事宣教士的支援工作?怎樣改進這樣的宣教士支援工作?
4. 你的教會如何關懷回國的宣教士?這方面的工作怎樣才能得到改進?
5. 你的教會能夠提供哪些資源,可以用來提高你所處的地區或國家在“肢體關懷”事工的發展?
參考書目:
1. Fawcett, G. (1999) Ad-mission. The Briefing and Debriefing of Teams of Missionaries and Aid Workers, Great Britain, Youth With A Mission, Highfield Oval, Harpenden, Herts AL5 4BX.
2. Hayward, A.L. & Sparkes, J.J. (1982) The Concise English Dictionary. Omega Books, London.
3. Herr, G. (1987) Doing your job? Does your church care?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Vol.23, No.1, 42-45.
4. O’Donnell, Kelly. (1997). Member care in missions: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25, 143-154.
5. Parrinder, G. (1990) A Dictionary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Quotations. Routledge, London.
6. Pirolo, N. (1991) Serving as Senders. Emmaus Road, International, San Diego.
7. Pirolo, N. (2000) The Reentry Team − Caring for your returning missionaries. Emmaus Road, International, San Diego.
8. Taylor, W.D. (1997) Introduction: Examining the Iceberg Called Attrition. In W D Taylor (Ed.) Too Valuable to lose: Explor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missionary attrition. Pasadena, CA, William Carey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