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這些情況:你團隊中的一些跨文化工人為整個參與會議的團隊預定五星級酒店。當你質疑住在這樣高貴的地方與對街僅需花費這費用的一小部分的旅社時,他們表示你的機構會支付這費用因此無須顧慮。
當你回到寄居國家外出用餐時,其他人想要在充滿“氛圍“的高級餐廳用餐。你想到月底時你與家人所剩不多的菜錢,並建議去一間較為平價的餐廳。他們說不要總是擔心金錢,這樣你無法真正的享受事物。
在一個委員會會議上決定建造新建築,其他跨文化工人表決貸款並馬上動土,即便你的禾場只有大約十分之一的資金,並且還需要更多的經費。他們說先建設;再付費。你建議不貸款建造。他們指責你是小信的人,並說當你動土時人們就會給予。
有沒有一些通用的原則可以應用在所有的情況下,或每個不同的情境都應該獨立思考? 若機構的資金、你的消費戶頭或你的個人資金介入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 那麼指定與非指定資金又該如何? 讓我們來仔細思索這些問題。
機構的資金:指定
當人們奉獻給某個特定的計畫,諸如醫療大樓或獎學金,理當沒有疑問。唯一道德的事是將這些錢花費在所給予的款項上。花費在其它上面是不誠實的。
機構的資金:非指定
有時候總部會匯款給在其他國家服事的團隊,並告訴那團隊將此經費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若總部指定一人來決定金額的花費之處,他/她是那個做這決議的人。然而,總部常常會將其交託給一個委員會或甚每個在那國家服事的人來決議金錢的使用。然後每個人都需為決議負責任。當在這個情況下,很多事情可能會發生,諸如
● 經費的競爭
● 個人喜愛項目的推動
● 個人權利的使用
● 人際關係問題
當在這個情況下,所有出席的必需建立方法在這些事情上來達成協議,例如
● 存款或借貸
● 信心或推論
● 金額或品質
● 簡約或奢華
● 消費或投資
人們在這些事情上有不同的價值觀,而許多人很尊敬這些價值觀。當整個團隊的決議與他們的價值觀有衝突時有些人可能會變得十分憤怒。
做這一類決議的最好方法是透過研討與禱告取得共識。然而,若無法取得共識,每個機構必須有團隊決議的方式,例如羅伯氏規則 (Roberts Rules of Order) (舊版可於網上取得)。雖然提案、調派、探討與表決的程序可能看似單調乏味,這樣正式的程序往往是必要的。然後在最終達成協議時,每個人必須遵守決議並且不要抱怨或煽動。
宣教支出帳戶
大部分的機構有個帳戶的經費是提供給跨文化工人使用在事工與他們服事的人身上。每位跨文化工人對支出帳戶的經費的適用有責任。這類似路加福音十九章提及的富人。在故事中每個人給予資金管理並因其結果追究個人責任。
我們常常稱之為管理金錢的“管家“。管家字面上是圂–保衛 (sty-ward),保衛(ward)在圂(sty)中他人的動物的人,在聖經時代用來評價個人財富的標準。他是那個為他人管理其財富的那個人。
今日的跨文化工人需要知曉這事應該難度不大,因為許多人遠離其本國文化多年,那時委託他人的授權力。這個人(管家)可在跨文化工人離境時為他們做如存款、開立支票、投資理財(若他們有投資)等事情。
雖然大多數的人非正式的做這事,美國塑料公司的創始人和主席史丹利譚 (Stanley Tam)正式且合法的使上帝成為他公司的擁有者。於1955年,在哥倫比亞他感受到上帝要他成為員工,因此他現在為主做工,並且向其他員工一般領薪水。數百萬美元的利潤藉由主要目的是在第三世界國家建立教會的基金會來管理。
雖然你可能無法合法的成為上帝的雇工,事實上當你將給予在他的事工的經費投資在不屬於你的國家的人民與事工上時你是這金錢的管家。你應該永遠保持管理上帝金錢的態度。
個人薪水帳戶
隨著西方強調個人主義與私有財產,我們傾向認為因我們的做工而支付給我們的錢是“我的“,我們不需要為著我們如何花費向任何人負責。然而,我們必須記得一切萬物皆屬主,而我們是我們在世所擁有的一切的管家。我們是需要控制管理,但是是以管理祂所給予我們的金錢的管家的身分。
如同在馬太福音二十五章所提到的管家們,我們皆獲得不同金額的金錢來管理。有些人獲得足夠的資金來滿足我們的需要,並且有額外的金錢用來花費在其他事物上。其他人可能剛好打平開支。上帝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好管家,無論他是否給予我們比他人多兩倍的財富,或僅他人的一半。
當然,我們用自這些金錢來照顧我們自己以及家庭。我們要用在家庭的需求上,包括休閒與娛樂的需求。上帝確實有要我們奉獻至少十分之一的金錢給祂,但祂亦欣賞每個奉獻。我們必須記住上帝與我們數算金錢的方式十分不同。當耶穌評論寡婦的兩個小錢時,他說她比那些有錢人給予高額的所給的還要更多。上帝看的是人們還留下多少。這問題不是我們給上帝多少我們的金錢,而是我們保留多少上帝的錢給自己。
多年來萊圖爾諾(R.G LeTourneau) (萊圖爾諾大學的創辦人)以他收入的十分之一過生活,並且將百分之九十的收入給與基督教事工,尤其是在非洲與南美洲的宣教事工上。我們可能評論以他的收入我們也能這麼做,但即便在他的事業碰到金融危機時,他仍舊持續為基督的事工給予他犧牲的承諾。
個人禮品
你可能會想,給予我們個人的禮品肯定是我們的,不是上帝的。在聖經中並未這麼說。我們是所有給予我們的事物的管家,無論是因著我們的工作或他人給予的禮品。同樣的原則可應用於此。
從創世開始,人類一直是上帝產業的管家。在創世紀頭幾章,亞當與夏娃被安置在伊甸園並管理園中的各樣事物。所有的受造物都是屬上帝的,而他們是來照顧的。
結語
最後,讓我們考慮一些好管家的具體行為。
● 十一奉獻。當你收到金錢時盡快奉獻出至少十分之一是很重要的。若你等到你工資期間的末尾才做這事,很有可能所剩不多,甚至不到十分之一,更別說奉獻了。
● 照顧好自己。做一個好管家表示照顧你自己與家人。吃的健康,有充足的衣著與住所,並且給自己休息與恢復的時間意味著你會是上帝的好僕人。
● 債務。借貸買會貶值的東西很少會是個好主意。借貸買會增值的東西或許是個好主意。然而,謹防如有些人(即便是為了好的事物,如為他們或其子女的教育)一般負債累累。你可能是就學貸款負債之身,當你剛將其支付完你亦已買了房子、進入職場、有更多的子女,而他們永不會達成在另一個文化下服事的心願。
● 儲蓄與退休。為教育,特別是為退休儲蓄是很好的管理。在許多差派國家,有些具備為老人提供社會保障的國家,但其常常將他們置於貧困的狀態,使他們成為別人的負擔。
●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記住,當你死時你無法帶走這些金錢。耶穌說那為自己積攢財寶的,認為他們能夠“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很快的將死去並將其留給其他人(路加福音十二章十六至二十一節)。
● 積財寶在天上。雖然你無法帶走,但你可以事先預備。耶穌勸告他的信徒不要積攢那屬世的因蟲蛀、腐爛與盜賊的破壞,但要積財寶在天上,因其將永遠長存。你無法同時事奉上帝與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