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總給我們一個刻板印象-不順服。約拿其實就是一個跨文化工作者,他的事工果效非常成功,甚至成功得有點不可置信。上帝呼召約拿到一個重要的大城市去傳揚祂的信息,在幾番猶豫之後,約拿才決定前去。當地的人民,包括國王,聽到他的信息之後就禁食、祈禱、棄絕惡行。但是,約拿並沒有回到自己的國家回報十二萬人得救的好消息,反而是板起臉,坐著生悶氣。
約拿的態度與成功的事工果效並不相稱。他變得很憤怒,而他的憤怒卻是如此稀鬆平常,絕非罕見的事。
● 上帝呼召約拿去傳福音,約拿卻對這群人非常憤怒。曾經有個先知指出那是一座邪惡的城市,這城裡充滿了騙子、殺人兇手、盜賊(那鴻書3:1)。約拿的憤怒隨而轉變成仇恨,儘管如此,他仍對這群人講道,但他的心裡卻非常希望這些人能夠消失殆盡,箇中原因就是這群人曾經殘暴地對待約拿的族人。
● 約拿對上帝非常氣憤。他對上帝說:「我就知道!我知道祢是一位滿有豐盛慈愛,有憐憫的神,祢會饒恕他們,也就是這個原因,這裡就變成我最不想來的地方。」上帝沒有按照他的期望毀滅這群人,約拿就求上帝取走他的生命,然後他就出城,坐視那城究竟會有什麼後果(4:1-5)。
● 蓖麻藤枯槁,不再給他遮陰,約納也感到非常氣憤(4:6-9)。如 果 他 生 活在現代,一停電,他就生氣;電腦當機,他也生氣;汽車拋錨,他更是會生氣。
就像你認識的某些人,或許包括你自己在內,受憤怒的情緒所困擾,約拿有這個擾人的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來探討到底憤怒是否有罪?為什麼我們會憤怒?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方法來處理憤怒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改變這些令我們氣憤的人?
憤怒是罪嗎?
有些基督徒認為,如果我們真的是屬上帝的人,就永遠不會生氣,就算心裡有氣也不會表達出來。在某些情況下,聖經允許憤怒的存在,但也提醒我們必須謹慎處理憤怒的情緒,我們一定要謹記,英文字的「憤怒」(anger)與「危險」(danger),只有一個字母之差。即使約拿向上帝禱告的時候,他提到上帝滿有恩典與憐憫,也同時指出上帝是不輕易發怒的(4:2)。
● 耶穌也有發怒的時候,卻也提醒我們必須謹慎處理憤怒。當有人想企圖指控祂在安息日醫病,耶穌「怒目環視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同時也上前去醫治那生病的人(可3:1-6)。耶穌說,易的怒的人(或許是無緣無故就動怒的人)必被審判(馬太福音5:22)。
● 舊約和新約都勸誡我們「生氣卻不要犯罪」(詩篇4:4;以弗所書4:26)。保羅的意思是勸以弗所的人要儘快處理憤怒的情緒,保羅又說「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4:31)。
● 舊約和新約都指出「不輕易發怒」的重要性。如上所提到的,約拿說,上帝不輕易發怒。雅各也指出,我們應該「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各書1:19)才能成義。
和其他某些事物一樣,有時候憤怒可能有罪,有時候可能沒有罪,因此我們要當心,在生氣的時候,不要落入犯罪的陷阱之中。
為什麼會生氣?
有許多原因都會使我們生氣和憤怒,下面列舉幾項原因。
● 先天基因:就像有些人天生就具有憂鬱(另一種情緒問題)的傾向,有些人可能天生比較容易被激怒。大部分的人認為無關緊要的事,但對某些人而言,就是會感到非常憤怒。
● 後天學習: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曾經看見表達憤怒的不當示範,或是曾經從自己憤怒的行為得到益處,因此就學習到憤怒的反應。
● 控制慾望:還有一些人發現他們一旦生氣,就可以左右別人的行為,因此就利用憤怒作為控制他人的技倆。
● 失望挫敗:對於不想要的東西,或是不想面對的人,我們很可能就會表現出憤怒的情緒。
● 不公不義:當然,大多數的人對於不公不義的事,心中自然會產生憤怒的情緒,尤其是在自己所關愛的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
如何正確處理憤怒?
在不同的文化下,處理憤怒的方法隨著各地風俗民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這些不同的風俗民情也會隨著時間、地點的不同而有些改變。
● 壓抑:從柏拉圖的時代到清教徒時期一直到現在,在這些西方文化背景之下,有些人認為必須想盡辦法壓抑憤怒的情緒。他們認為憤怒是可以控制的,因此控制憤怒的情緒是必要的。然而,沉默的順服並不能帶來任何影響,反而沉默的無聲者可能會慢慢地衍生出心中的苦毒,或甚至有時候就突然爆怒。
● 發洩:同樣地,也有些人認為,壓抑怒氣是不健康的,因此就不必要控制憤怒的情緒。實際上,如果怒氣得不到發洩的出口,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或是帶來情緒上的困擾。將憤怒的情緒表達出來、宣洩出來,才會得到放鬆,一切就會沒事的。在約書亞記22章13-20節的非尼哈就是採用這個處理方式的貼切案例,非尼哈準備與其他族派打仗(行動背景細節:可參照民數記25章),他發表長篇大論,數落著說:「你們怎麼可以…,你們怎麼可以…」。然而,根據研究發現:表達憤怒可能會演變成一種習慣,只能短暫的放鬆情緒,但是未來反而會變得更容易產生憤怒的反應。
● 雙管齊下:完全的壓抑與肆無忌憚的宣洩怒氣都是不必要的,節制地表達憤怒才是明智之舉。我們可以有更恰當的方式處理憤怒,並不是只能落得苦毒或暴怒的下場。約書亞記22章21-29節,對非尼哈的回答則是採用這個處理方式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下一段落會有更多的探討。
如何正確地表達憤怒?
非尼哈不明就裡地指控其他支派的人,另外築一座壇會引起上帝不悅,也會為其他所有的人帶來災難(約書亞記22章)。我們不知道回答他的人是誰,但他們處理的原則可以英文元音字母AEIOU來代表。
● A(Affirm the Almighty):宣告上帝的大能(22節)。他們從宣誓對上帝的忠誠開始說起,表達對上帝忠誠的立場。這代表的意思是:雙方都秉持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得到上帝的喜悅。
● E(Explain your Excogitating)(以E為首的英文難字,意思是「思維」):清楚的解釋你的看法(23-29節)。他們經過縝密的思考後才解釋動機和意圖。解釋了太多次,看起來像是解釋得過了頭,但是有時候如果對方還覺得心有不平,的確有必要經過多次的解釋。
● I (“I” messages):以「我」的角度來表達意見(而不是以「你」的角度來表達意見)(23-29節)。他們以第一人稱複數「我們」、「我們的」來表達自己的看法,總共有21次之多。其中提到他們的想法、感受、行為,而不是指著手指頭說「你…」。他們只針對築壇的問題表達意見,並非指責非尼哈一幫人的行為得罪了上帝。
● O (Open to being the Offender):承認自己可能得罪別人(23節)。他們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承認自己可能就是犯錯的人,他們說:「我們若有…。」請記住:你也可能會是犯錯的一方,你也可能是那個需要悔改的人。
● U(Unity before Unanimity):建立在全體共識之上的合一(30-31節)。他們並沒有堅持自己的立場是對的,而試著說服非尼哈一群人,反而是讓一步,與彼此建立關係。這個的方法非常有效,使得每個人都滿心歡喜,得到安慰,也讚美上帝。
如何改變那些讓我們生氣的人?
你不能改變任何人,但是你可以改變自己。憤怒是你的情緒,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你要如何回應別人對你的影響。你的憤怒可以為你帶來益處,也可以帶給你更多的災難。憤怒,和其他的情緒一樣,能夠影響到你的心思意念、你的身體狀態、你的內在靈命、你的外在行為。
● 心思意念:改變自己的看法及理解。例如,想想過去類似的情況下,你是否曾經有過不恰當的反應,而不是一昧地指責他人。例如,想想那些冒犯你的人過著多麼糟的日子,而不是想著這個人有多麼糟糕。
● 身體狀態:學習一些放鬆和冷靜的方法,讓你的身體沉靜下來。例如,停下手邊的事,做幾個深呼吸,刻意讓身上緊繃的肌肉放鬆下來。
● 內在靈命:跨文化工作者和其他的基督徒一樣都知道禱告、讀經、默想可以提振心靈,有助於消化怒氣。
● 外在行為:學習新的習慣和技巧使你能夠面對那些容易激怒你的狀況,舉例而言,不要立刻拉高聲調,而是先安靜數到十(或20,或是數到夠長為止)。不要生悶氣,也不要板著臉,讓自己去散散步或慢跑。不要爭吵,做一些愉快的事(嗜好,遊戲…等)讓自己分散一下注意力。
我們無從得知約拿是否已經紓解他的怒氣,但我們知道,我們不需要讓自己一直悶悶不樂,而最後只落得和約拿一樣,心中所懷的憤怒轉變成了苦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