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趨勢–超越文化的肢體關懷

首先有兩個問題: 

1、一個容易操作、跨越文化的結構對了解還有實行肢體關懷有可能性嗎?

2、實踐這種跨越文化和教會派別的肢體關懷的主要原則是什麼? 

在本文中,除了探討這兩個問題,我還將這個領域中的一些知識成果匯集起來,同時透過來自世界各國的25位的意見,總結出肢體關懷的最佳模式。這種模式就好比是「牧人的杖」,既可以作為規範的標準,又可以進行有效的鞭策。 

肢體關懷的事工如今正在走向國際化。例如,在過去的五年中(19972001),在宣教領域中,跨機構的關懷侍奉工作已經在許多國家展開了,像是在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荷蘭、德國、法國、匈牙利、西非、喀麥隆、新西蘭、美國、秘魯和巴西等國家。特別令人鼓舞的是,在一些新加入差傳宣教行列的國家裡,湧現出一批從事肢體關懷的基督徒,而且他們還積極發展並建立跨文化的資源。互聯網的建立、電子郵件聯絡、網站的建立、書面的數據、跨機構的聯合、宣教會議,等等這些,都能夠促使從事肢體關懷的人們在全球各地進行有效地聯絡並且彼此貢獻出力。如今,肢體關懷的事工已經真正開始趨於成熟。如今,這一方面還在繼續發展,而且作為一種國際門徒培訓和國際服侍的事工,無論是在宣教招募還是在宣教退修領域,都在有效地提高和促進宣教工人團體的效率和愉悅性。 

最佳操作模式與肢體關懷侍奉 

接下來,我們將概括性地說明宣教士生活中所需要的服侍和關懷。主要的目標是為了提供最佳及實用的操作模式,用以支持來自不同國家和機構背景參與宣教的人員。我所提供的模式,是基於許多同工們的實際經驗。儘管本文主要是闡明理論概念,但是,大多數讀者會比較容易地從中獲得應用性的指導。 

許多服務機構都會使用最佳操作模式這一術語。它也可以稱為良好操作模式,意思是在管理與支持工作人員方面,一種被認可和被採用的操作原則和標準。這些原則之所以記載為書面且成為公開的標準,乃是由多個機構共同建立、採納、頒發和檢驗的。每個機構自願在書面原則上簽字,並且願意遵守這些原則。這些機構可以根據他們的環境和特質進一步調整這些原則。同時,也會採用一些關鍵的參考性指針,來衡量這些原則的實踐效果。 

以成立於1997年的人民在援機構為例,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最佳操作模式代碼,其中包含七項原則。在這裡我們研究其中的兩項原則。 

原則一:那些為我們工作的人是工作效率和成功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力資源是我們策略計劃的一部分。 (機構的總裁對此代碼製定了一份書面、及對外以開的認可;機構提供了足夠的資源,讓經理等管理者能夠對員工提供支持、培訓和發展的需要。) 

原則七:我們採用所有合理的措施來保障員工的安全和福利。我們意識到,這一類的關懷性和發展性的機構,其員工需要擔負複雜和冒險的工作。 (項目計劃包括:1、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安全和健康風險作出書面評估;2、機構保存那些因公造成人身傷害、事故和死亡的檔案資料,並根據這些檔案來製定措施,從而能夠幫助和減少員工們在未來所冒的風險。參看第91023頁。) 

最佳操作模式的理念和實踐,最早來自於多種性質的社會工作團體,其中一類是人類援助團體。這種團體是基於一種共識而建立的:為了提高非政府性機構的工作質量。這些機構提供關懷、廣泛聯繫、關心經常處於壓力和危險處境中的員工,在這些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對這種需要的共同認可(參看里德Leader的著作,1999年出版)。此外,最佳操作模式也在國家和國際健康關懷機構當中興起。這些機構的宗旨是在研究和專家認可的基礎上,提供所需的健康關懷服務(參看布特勒Beutler的著作,2000年出版)。例如,有一本書名叫《鑑定和治療焦慮症指南》(Guidelines for Assessing and Treating Anxiety Disorders)的書, 1998年出版,是紐西蘭國家健康委員會編寫的。另一本書是《精神分裂症治療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1997年出版,是由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編寫的。 

對於福音宣教領域來說,最佳操作模式是相對比較新的名詞。但是,對於關懷品質的潛在強調和重視,在福音宣教領域中並不是什麼陌生的事情,人們思考和實踐這種關懷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例如,強調對所有宣教人員預見性的關懷(參看歌德那Gardner的著作,1987年出版),以及建立肢體關懷操作模式的倫理原則(參看豪爾Hall的著作,1996年出版;奧登奈爾O’Donnell的著作,1992年出版)。對於宣教領域來說,比較新穎而可以藉鑑的方面是,公開宣布對成員關懷的具體作法,並且用書面的形式將這些原則和評估標準固定下來。這樣,那些宣教士差派機構自願簽署這些書面文件,並且願意按照書面的原則負責。在我看來,對於宣教領域中的肢體侍奉工作來說,最值得借鑒的是那些機構現行的最佳操作模式。 

這裡有一份最佳操作模式的文件(包括15條原則和幾種標準),來自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2000年圓桌論壇》會議。該論壇是由加拿大全球宣教福音會泰德爾知識分子事工Evangelical Fellowship of Canada Task Force for Global Mission and the Tyndale Intercultural Ministry Centre)聯合舉辦的(參看第26章)。另一個可參考的文件是《短宣的最佳操作模式守則》(Code of Best Practice in Short-Term Mission),這是1997年由英國主要的福音宣教協會–“全球聯結Global Connections)機構所編寫的守則。英國多家宣教機構都接受此守則。簽署這個守則並不意味著能夠遵守這個守則,重要的是遵行這種原則的出發點和精神。下面的內容引自《守則》中的第三部分(參看第26章),是關於管理和教牧關懷方面的內容。 

目錄一:宣教地點的管理和教牧關懷原則 全球聯結機構,1997年)  

      清楚地說明目標和任務,準確地描述工作的內容。 

      明確的職權、監督、溝通、責任和信任的原則,定期進行溝通及報告。

      要建立教牧關懷和支持的結構體系。讓參與差派的教會或機構,負責宣教地區的機構或地方教會,團隊負責人,責任監督員,管理者,教牧監察或顧問每一個單位皆需要清楚地了解各自所負責的責任。 

      提供個人和屬靈的發展空間。

      要給參與者提供行為和關係的指導準則。 

      參考以上的有關原則,結合適應於當地文化的方式。 

      適當地制定、溝通及實行所有的程序,其中包括醫療照顧及保險、醫療費用、安全和緊急撤離、情緒壓力管理及處理衝突、不當行為、紀律、及抱怨等等。 

耶穌基督對人類的愛和關懷的榜樣是我所見過最佳的實踐模式。他是最優秀的實踐者(參看奧道奈爾的著作)。主耶穌基督和我們建立的關係,樹立了最基本的榜樣,讓我們學會如何與別人交往,以及也是發展肢體關懷最佳模式原則的基礎。 (參看圖表一)。圖表中間的兩部分:受安慰者和受挑戰者代表了我們,是耶穌基督在新約中與門徒之間關係的寫照。耶穌基督的愛既是溫柔的,有時也是嚴厲的。在圖表的各兩端代表了最差實踐模式,這不是耶穌基督與他的人民之間的關係模式。同樣地,這也不是我們與宣教人員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既不是過分的保護他們(溺愛),缺乏對他們的挑戰,也不是去責備他們的需要和軟弱(審判)。所以,肢體關懷是安慰與挑戰的結合。在許多擁抱之下也需要一些督促,有許多的肯定也要一些勸勉(參看帖撒羅尼迦前書51114)。 

圖表一、基督與我們之間愛的關係最佳實踐模式的基礎 

耶穌基督是最佳實踐者 

溺愛

懷柔

安慰

和平撫慰

挑戰

督責

審判

懲罰執行

 

最差實踐模式

最好實踐模式

最好實踐模式

最差實踐模式

 


肢體關懷模式的概述
 

肢體關懷的基本模式,是由達維·保洛克(Dave Pollock)和我在馬傑瑞·福爾(Marjory Foyle)的幫助下建立的。這種模式包含五個相互滲透的區域,能夠彼此融合和影響(參看圖表2)。此模式的核心有兩種領域,分別是主人關懷模式和自我相互關懷模式。環繞連接這兩種模式的是一個中間鏈接區域,稱為差派者的關懷。然後,再由另外兩個區域專門關懷交叉關懷,將前面三個區域環繞連接。專門關懷交叉關懷對其他三個領域中的關懷起刺激促進的作用。 

每個區域中都有相應的最佳實踐模式的總結性原則,並且與所需要的肢體關懷的源泉相聯繫(參看保洛克的著作,1997年出版)。這些源泉包括:基督的源泉、團體的源泉、忠心的源泉、關懷者的源泉,以及關係網的源泉。要注意的是,關懷的源泉同時來自個人和別人,並且總是並駕齊驅。因此,當這些關懷流入宣教人員的生命中,他們的侍奉及關懷才能有效率地從他們的生命中流露出。這些關懷的源泉是非常需要的,因為在宣教的生活中,更需出流露出這樣的關懷以面對需要關懷的人及應付各式各樣的人物。

 

圖表二、最佳肢體關懷模式 、作者:凱利·奧登奈爾(Kelly O’Donnell)和達維·保洛克2000年出版 

這樣的模式包括肢體關懷的來源像是差派教會的牧師、同工之間的相互關懷、肢體關懷的類型,像是醫療和聆聽。這種模式如同工具,能夠被個人、機構、組織和地區所使用。這是一種靈活的模式框架,能夠提高適當的關懷及宣教人員的個人發展。在本文的一開始我們提到過,這種模式就好比牧人的杖 

下面所列舉的,慨括了此模式及五種最佳關懷模式的原則。 

領域一:主人的關懷 

關懷來自主人,同時要關懷主人肢體關懷的中心 

      來自主人我們與主有更新的關係。我們是上帝珍愛的兒女的身分。由於在屬靈的訓導中(像是禱告和敬拜)和基督教的團體中成長,我們學會瞭如何忍耐,以及如何進入主的安息(希伯來書12124911) 。 

      關懷主人透過對主的信任和敬拜,在我們的服待中時常犧牲來侍奉主,也知道我們是蒙神喜悅,而使我們的生命更新及有意義(哥羅西書323 24 )。 

最佳實踐模式原則一:基督的源泉 

我們與基督的關係是侍奉效果和得賜福的基礎。肢體關懷使我們與主的關係更密切,還能幫助我們在主裡鼓勵別人。當我們侍奉並在主裡等待的時,主就會根據他的應許來賜福並侍奉我們(路加福音17510123540)。強調只依靠主的幫助,或者只靠自己忍耐,對度過宣教生活中的高低起伏並非是基準的,儘管有時候是必要的。 (提摩太后書41618 

領域二、自我和相互關懷 

關懷來自個人,或者是來自外來,家庭和國內團體中的關係這是肢體關懷的基本框架。 

      自我關懷 自我提供所需的責任和智能

      關懷來自家庭、國外和國內的團體我們給予或是從同事和家庭中獲得支持、鼓勵、糾正和督責(參看新約中關於彼此的經文-參看約翰斯Jones and Jones的著作,1995年出版);我們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要有意識地建立彼此扶助的關係,這樣能夠幫助我們接觸了解新的文化,滿足我們的需要,讓我們能夠適應和成長(參看拉爾森Larson的著作,1992年出版)。 

最佳實踐模式原則二:團體的源泉 

自我關懷是健康的基礎。自己能夠意識、察覺到個人的需要,對個人發展的委身,以及在必要的時候尋求幫助,這些都是個人成熟的指標。同樣地,為了我們的健康及果效著想,與家庭、朋友之間有良好的關係,則是很必要的。與別人建立關係總是需要努力,並且在不同的環境中,這種關係並不總是穩定及容易建立。儘管如此,應該鼓勵宣教士在家庭和宣教地區文化中,建立並保持親密而美好的人際關係。同工之間付出的愛和得到的愛,是我們一生所需要的持續關懷。這些關懷包括從同輩們中的非正式關懷,到專業人士較正式的關懷。 

領域三、差派者的關懷 

來自差派團體的關懷(教會和機構),針對所有宣教相關的人員,從宣教士的招募到宣教士退休的整個過程。這是支撐肢體關懷重要參與人員。 

      所有與宣教相關的人員關懷的對象包括兒童、家庭以及差派機構的辦公人員。此外,還有那些主要的教會侍奉者,例如教會的建立者、從事培訓者及管理禾場的行政人員。 

      從招募到退休的過程差派機構或教會在一生當中及重要的過渡期階段提供特別的支持。 

    宣教預備階招募、挑選、任命、培訓

    宣教階段第一階段、附加階段、工作/地點/機構的變更

    回國階段休假、回到差派機構或教會工作、重返宣教地區

    退休階段侍奉工作結束、退休 

最佳實踐模式原則三――忠心的侍奉 

宣教機構中的工作人員是最為重要的資源。作為差派的單位――不論是教會還是宣教機構,必須在整個宣教生活過程中,願意委身共同支持和發展他們的宣教團體。他們的委身在於他們怎樣參與肢體關懷,怎樣自我奉獻和使用他們的資源,包括錢財的使用。差派單位應當胸怀大志,建立綜合性、文化性和持久性的肢體關懷方法。此外,還要致力於機構的發展,與外面的資源聯絡,以及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保障工作人員的發展機會。這樣,就將肢體關懷植根於組織和機構的基礎上,反之亦然。當肢體關懷的成果成為機構發展和評估的標準時,差派單位就需要發動工作人員共同參與肢體關懷的事工。 

領域四:專業化的關懷  

這種關懷是來自專家的,是非常專業、個人和實用的關懷。這些專家為肢體關懷提供特別的裝備。 

      專業人士宣教士有特別的呼召,需要特別的技能,常常需要各方面的專家協助他們達成他們的事工。 (提摩太后書45 

      八種來自專業化人士的關懷這些關懷種類可以分為:

    教牧和屬靈的關懷(退休會和靈修);

    身體和醫療關懷(醫療指導和營養);

    培訓/職業(繼續教育和職業安排);

    團隊建立和個人聯絡(團隊的力量和解決衝突);

    家庭和婚姻(MK education和婚姻支持團隊);

    財政和生活基本需要(退休和醫療保險) ;

    諮詢和心理方面(檢測和處方);

    危機和意外(聽取匯報和庇護計劃) 

最佳實踐模式原則四:來自關懷者的源泉 

專業化的關懷是由那些專家提供的,這些專家通常是差派單位的合作成員。專家需要發揮他們的特長,利用自己的能力做出最大的貢獻。他們還需要超過一定的工作界限,超過他們所熟悉的專業範圍,從而能夠在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提供服務,並且在自己的職業道德範圍內盡力而為。專業性的關懷服務是一種塑造性格投資(美德和聖潔)、培養能力(跨文化及專業的技能)和樹立同情心(愛和關係)。這種服務的意圖不僅是關懷,乃是賦予能力,幫助宣教士培養犧性、照料他人的能力。 。專業化的服侍包括四個方面的關懷:預防、發展、支持和恢復。這些都是有效的肢體侍奉及同工們彼此關懷必要的部分。 

領域五、關係網的資源 

來自國際關係網絡的關懷,能夠提供和發展那些有策略性、支持性的資源。這些都可以促進肢體關懷。

      關係網隨著宣教士和機構關係不斷地擴大,就能藉由媒介、諮詢和資源網絡提供肢體關懷。 

      資源關係網好像流動的水,可以滲透到另外四個區域和不同的地理區域,並促進和提供下列幾種不同的資源: 

  1. 差派的單位――教會和機構提供特別的肢體關懷及其工作人員
  2. 肢體關懷的聯盟――全國性、地區性和特別的工作團隊,例如歐洲肢體關懷機構和亞洲肢體關懷機構(參看奧道奈爾的著作第48章,1999年出版)
  3. 顧問諮詢和會議――例如,馬來西亞和印度的全國肢體關懷諮詢顧問(national member care consultations in Malaysia and India;);美國的宣教士牧師會、精神健康和宣教大會(the Pastor to Missionaries and Mental Health and Missions Conferences in the USA);歐洲肢體關懷的顧問大會(the European Member Care Consultations)。
  4. 侍奉的機構――參看泰勒(Taylor)的著作《不可失去的珍寶》(Too Valuable to Lose)第49章,1997年出版,該書列舉了肢體關懷的機構名單。
  5. 工作室和課程――用於培訓人際關係技巧、危機應變和教牧關懷,等等。
  6. 電子郵件論壇/網站――歐洲和亞洲肢體關懷電子郵件論壇,針對肢體關懷的世界福音團契網站(www.membercare.org
  7. 肢體關懷的事工聯網――美國的聯網關懷和心靈之泉(Link Care and Heartstreams in the USA),法國的李·瑞車(Le Rucher),保楚·豪爾(Bawtry Hall),歐洲的健康聯絡(InterHealth in Europe),還有在新加坡和青邁的肢體關懷機構,等等。
  8. 附加資源 

最佳關懷模式原則五:關係網的資源 

從事肢體關懷侍奉的人員一起同工,彼此聯絡提供最新的信息,在肢體侍奉的實踐中分享共同的知識。他們不僅提供服侍,而且還積極地建立聯絡網,連接重要資源以供所需。夥伴合作關係和密切的工作關係,都是肢體侍奉工作人員之間所需要建立的關係。這也是服侍的機構、差派的機構以及地區性肢體侍奉團體所需要建立的關係。尤其重要的是,不同地區的肢體關懷人員要透過電子郵件、會議和合作項目等方式廣泛地接觸合作。 

具體的應用: 

這種最佳實踐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兩種原因:第一、因為這種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來自聖經的原則,強調我們與基督的關係和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自我關懷的角色。第二、這種模式基本上能夠適應於各種文化和國家以及機構的不同情況。 

不同的差派單位對於這種模式則強調不同的層面,但是每個領域都是重要的。我們彼此之間也能夠互相學習如何做到肢體關懷!例如,屬於第三種領域的差派機構,是連接其它四個領域資源的中間環節。另外一些機構強調自我關懷和相互關懷,是屬於第二種領域。還有一些機構更願意強調個人的責任,但是也有的機構比較重視團體的角色。對於許多差派機構來說,自我關懷和相互關懷其實是很相似的,因此是屬於同一個領域。 

相互關懷的重要性是不容過於強調。研究顯示,社會關懷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適應環境的關鍵因素。雖然相互關懷的侍奉像是一把兩刃的劍。當做得好的時候,能夠獲得極大的好處。當做得不好的時候,尤其是在對這種關懷要求較高的文化中,甚至可能會損害人際關係。此外,在國際文化環境中,特別是當一個家庭或者某個人不屬於當地的主體文化,那麼相互關懷就會變得非常複雜。例如,如果此個人或其家庭的母語不是當地的通行語言,或者當他們文化不同時,尤其是當此個人或其家庭把自己的價值觀念,看得比當地主體的思想觀念更為重要,那麼與他們進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和溝通就存在著相當的障礙。 

也許,在所有肢體關懷的不同模式中,最大的潛在區別是對不同專業資源(區域四)的使用和強調。這些資源看起來太西方化,太奢侈了,在某些人的處境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例如,對於某些剛開始差派宣教士的國家來說,由於財政緊張,不可能提供醫療保險、MK教育項目、退休供養,等方面的福利。對於那些還在貧困生存在線掙扎的國家來說,當地的教會機構甚至都沒有能力發放一些宣教補貼性經費。也許較合理及有益的目標乃是要確保能夠提供關懷的一套特定標準,而不是在不同的環境下使用不相關的資源。所以,基本實踐模式這一標準,就要比最佳實踐模式更為合適。 

對於怎樣選擇培訓的師資,許多專業的關懷人員在工作實踐方面會比他們在之前學術的進修及學位的攻讀時更來得稱職。許多專業人士本身專業、成就令人尊敬,但是如果他們有跨文化和宣教額外的經驗的話,他們在宣教領域中的侍奉就會有更好的裝備。 

發展肢體關懷事業所面臨的挑戰 

主要的挑戰在於提供適當及不間斷的關懷以幫助宣教團隊,進行長期性的事工(參看奧登奈爾的著作,1997年出版)。最普遍的操作方式,是有創意地與其它團體分享肢體侍奉的資源,進入國際肢體服侍的聯絡網。在預備性培訓、危機處理、熱帶疾病諮詢、MK教育培訓方面,要互相幫助。對於剛開始差派宣教士的國家和小型的差派機構,由於資金和經驗有限,資源共享就顯得格外重要。對於那些在偏遠地區服侍的宣教士來說,也是同樣需要資源的共享。因此,由一個機構提供所有的肢體侍奉資源是不必要的。還有一點,儘管每個機構都在努力實施最佳實踐模式,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白,這種肢體關懷模式總是會有一些漏洞的存在。 

另外一個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判斷是正確的時機――調配宣教士進入一個新的宣教工作或者讓所有的宣教工作合一。一生從事一種工作不是令人嚮往的選擇。感謝上帝,我們的生命和上帝的旨意,兩者都比福音宣教工作本身更為重要。 

還有一個挑戰是,如何在差派教會和機構中引起人們對肢體關懷足夠的重視,從而讓他們共同承擔提供肢體關懷所需的責任。遺憾的是,在某些特別的環境中,肢體關懷不是被人忽視,就是被人誤解。因此,我希望本文所提供的最佳肢體關懷模式,能夠幫助有關人士評估和參與肢體關懷的事工――用這種健康而靈活的模式帶給我們的宣教士喜悅和鼓勵。這種最佳模式的五個領域及其最佳實踐原則,能夠指導並鞭策我們提供較好的肢體關懷。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圖表三列舉了一些策略,能夠幫助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中發展肢體關懷工作。 

圖表三、開展肢體關懷工作的策略和環境 

肢體關懷的策略

肢體關懷的環境

教會/機構、聯合機構、國家、地區、全球

        寫作/管理研究

        對需要/資源進行評估

        資源會議

        提供培訓

        匯集諮詢

        參與電子郵件論壇

        建立侍奉團隊

        建立侍奉機構

        建立資源中心和共享

        世俗的資源相聯合

 

 

還有一種幫助即是定期檢識查一個人在肢體侍奉工作中的參與。有四個非常實用的查核重點,可以用於評估從事肢體關懷的人員、差派的單位、全國宣教協會以及區域性合作夥伴的侍奉情況(參看奧登奈爾的著作,1991年出版) 。 

      可接受度:我們的肢體關懷資源是否存在及可運用我們是否用合適的方式滿足了需要? 

      建立程度:就你所處的環境中,所建立肢體關懷的規模到了什麼程度是否建立了穩定的綜合性的資源,以及相互支持和屬靈的生命力? 

      合作情況:我們是怎樣與那些參與肢體關懷的機構和同工們建立關係網的怎樣進行資源共享,交換信息/更新信息,建立聯合項目? 

      優先程度:我們是怎樣定義肢體關懷的原則和優先次序的是否有最佳實踐模式的聲明、清楚的重點、優先關懷冒險的工作人員、以及指定的預算? 

結語 

生活並不總是按照我們的最佳實踐模式進行。同樣,我們最大程度的努力也只能提供有限的肢體關懷。我們必須記住,上帝超越並控制一切肢體關懷的模式。在歷史中,上帝的旨意經常超過我們個人對生命要求穩定及製序的意願(傑里邁亞書4515)。對於宣教士來說,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從歷史中來看,艱難、失望和難以預料的事情一貫都是宣教工作的一部分。 

儘管宣教士的生活中充滿了掙扎和挫折,但是我們在主裡面還是有許多的喜樂!喜樂和痛苦交加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的挑戰和痛苦當中,往往會流淌出喜樂。 

肢體關懷之所以重要,並不是因為宣教士承受著特別和更多的壓力,而是因為宣教士們具有戰略的重要性。他們是未聽到福音之人得到上帝賜福的主要源泉。另外,肢體侍奉的重要在於實踐聖經中彼此相愛的命令。這種愛是宣教策略的基石。當我們彼此相愛的時候,人們就知道我們是耶穌基督的門徒了。 

問題討論: 

1.        你所在的差派機構,其肢體關懷的模式與本文中所提的模式相比,有何相似和不同的特點?

2.        請列舉你所在的宣教機構或地區所發生的幾件與宣教相關的大事情或是掙扎的地方。

3.        請說明你是怎樣與同工們一起共同改進你所處環境中肢體關懷的工作。也就是說,你是怎樣檢驗你的肢體關懷方式,建立和運用最佳實踐模式和關鍵性標準,發展專業性資源,閱讀並討論相關的資料。

4.        你的技能和恩賜以及興趣和愛好,如何與以文中所提的肢體關懷模式相結合?你如何為肢體關懷事工付出心力?

5.        在本文的最佳實踐模式中,對於跨國家和跨機構文化來說,哪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書目: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7).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4, 1-64. 

Beutler, L. (2000). David and Goliath: When empirical and clinical standards of practice mee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997-1007. 

Gardner, L. (1987). Proactive care of missionary personnel.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15, 308-314. 

Global Connections. (1987). Code of best practice in short -term mission. London: Author. 

Hall, M. & Barber, B. (1996). The therapist in missions contexts: Avoiding dual role conflicts.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24, 212-219. 

Larson, D. (1992 ). Closing space: De-alienation in missionary orientation. Missi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 513-523. 

Leader, N. (March,1999). Codes of conduct: Who needs them?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Network Newsletter (pp. 1-4). London: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National Health Committee, New Zealand (1998). Guidelines for treating and assessing anxiety disorders. Wellington, New Zealand: Author. 

O’Donnell, K. (1991). An agenda for member care in frontier miss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 Missions, 9, 107-112. 

O’Donnell, K. (1997 ). Member care in missions: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25, 143-154. 

O’Donnell, K. (1999a). Developing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European Member Care Consultation, June 10-13, 1999, Le Rimlishof, France. 

O’Donnell, K. (1999b). Developing member care affiliations: 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community psychology contributions.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27, 119-129. 

O’Donnell, K. & O’Donnell, M. (1992). Ethical concerns in providing member care services. In O’Donnell, K. (Ed.). Missionary care: Counting the cost for world evangelization (pp. 260-268). Pasadena, CA, USA: William Carey Library. 

People in Aid (1997). Code of best practice in the management and support of aid personnel. London: Oversea s Development Institute. 

Pollock. D. (October 1997). Developing a flow of care (pp. 1-6). Interact. Wheaton, IL: USA. 

Taylor, W. (Ed.) (1997). Too valuable to lose : Explor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missionary attrition. Pasadena, CA, USA: William Carey Library.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Doing Member Care Well (2002). Used by permission of William Carey Library Publishers. The book is available for purchase through : https://missionbooks.org/products/detail/doing-member-care-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