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關懷的方法必須出自於堅固的神學基礎。肢體關懷必須完全是基於聖經的觀點,而不是出自於會被排斥的屬世的觀念。肢體關懷首先要紮根在上帝就是所有關懷的根源的真理之上。要致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尋求神,使我們的生命活出神的樣式。這樣的真理必須引導我們在行動上為彼此付出,而且表現出神如何透過祂的信徒這個共同體來關懷彼此。聖經對於彼此相互關懷的命令提供了對肢體關懷第二個神學的臺柱。 在教會中“彼此、互相”的關懷同樣也延伸到對包括跨文化的工人的關懷。所以跨文化的工人,中國人或是來自其它國家的人也好,也有責任互相照顧以及支援。
對於“關懷宣教士”的事工,必須要從神學的角度來看待。我們有責任從基督教神學的角度來解釋說明這種“關懷”的內涵。這樣,針對那些參與宣教事工的人們,我們才能夠從基督徒的原則來適當地回應他們。當我們從聖經神學的角度來看待“關懷”,還能夠將“關懷”的其他各種含義進行綜合性的說明。
明白傳統的系統神學理論固然重要,但是我們還應該在這種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能夠解決現實生活的神學理論。例如,如果我們參與心理學方面的實踐,特別是心理諮詢工作,就會接觸到人們在真實生活中的經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需要的神學就需要遠超過現有的基本教義和教條。因此,我們需要從基督教信仰的書本理論中走出來,根據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將信仰實踐出來。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實用性的神學理論,這種實用理論是在信仰與世界之間的交彙衝突過程中總結出來的。
首先,我建議我們先為“神學”下一個定義:神學,就是傳達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與上帝之間的交流。毫無疑問,總結性的真理,以及教義方面的詮釋和信條,能夠幫助我們準確地明白上帝給我們的啓示,但這些理論並不能取代我們在生活各方面與上帝之間的經歷。上帝是自願成爲肉身,進入我們所身處的殘酷現實生活中,來體會我們實際的人生。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痛苦、惱火、意外、喜樂和抉擇。正是在這樣的現實中,神學能夠發現上帝對於我們有怎樣的意義――他給我們恩典和啓示。當上帝在我們掙扎於自已或別人生命中的罪惡時來幫助我們,這們就是在經歷神學。這個時候,神學在我們人生中就變得真實起來。在絕望和無助當中,如果我們遇到上帝,那滿有自由和恩典的神學就在生活中實現了。
一、“關懷”神學理論的來源
“關懷”的神學理論反映了三位一體之間,上帝對我們的關懷及我們之間彼此關懷的關係。
上帝是所有關懷的源頭。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對上帝的描述說明了這一點,他在1:3稱上帝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上帝”。保羅又在7:6中說到,當他處於消沈的低谷時,“但那安慰喪氣之人的上帝藉著提多來安慰了我們。”因此,上帝是所有關懷的源頭,藉由別人來向我們表達他的眷顧。在7:13保羅還告訴我們,當哥林多教會發現提多已經精疲力盡,衆人就使他“心裏暢快歡喜”。上帝是安慰和關懷的泉源,但教會中的信徒成為神的器皿,使人們得到關懷和安慰。
一些人認爲,應該讓聖靈來安慰並更新信徒,使他們的靈命成熟。這種認知的危險在於,我們會因此推脫了關懷別人的責任。上帝是關懷和安慰的源頭,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上帝卻是要讓我們彼此關懷。我們在其他人的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就如同神不只透過聖靈直接在我們生命中動工,也間接由其他人的生命來感動我們。正如馬丁·路德所指的,我們都是祭司,彼此造就,幫助成為更像基督的樣式。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保羅和提多在這方面的經歷,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保羅在哥羅西書3:10-17中,就此作出了詳細的解釋。在這裏,保羅督促我們要遵照他的勸勉,不斷在知識中更新自己,從而有創造者上帝的形像。他還接著說:“所以你們既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裏,…彼此教導,互相勸戒。”
事實上,當我們彼此安慰關懷的時候,上帝就透過我們扮演祂的角色來關懷他人,正如提多關懷保羅一樣。這正是保羅之所以在歌林多後書1:3-7中如此仔細地說明:“……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上帝。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二、新約教會中的彼此關懷
基督教文化的中心內容是,信徒自由地運用聖靈所賜的恩賜,彼此互相分享及關懷。因此,我們靠著耶穌“同被建造,成爲上帝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爲了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衆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以弗所書2:22;4:12-13)
基督教的本質乃是由一群在基督十字架面前,人人皆平等的基督徒群體組成的。我們皆從由上帝的靈所賜下不同的恩賜,賦予了我們每一個人不同的角色。但是,在基督徒群體中,不同的角色並不是意味著不同的價值,更沒有什麽“精英人物”的說法。
個人主義,主要講究個人權利、利益、自我中心和自我表現,這是與耶穌無私爲別人著想的精神互相衝突的。作爲耶穌的門徒,我們要效法耶穌的榜樣。個人主義唯有以“彼此依靠”爲前提,也就是基督教所倡導的,才是可取的。
當我們實踐“關懷”神學的時候,我們是在必朽壞的身體中活出基督的生命。在哥林多後書第4章中,保羅指出,儘管我們是瓦器,卻裝著寶貝,“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就是憑藉著這樣的事實及希望,關懷神學必須是我們彼此關懷及對那些在全世界各地艱苦地方宣教的肢體的根據。我們的神學理論,必須要讓我們能夠在真實生活的經歷中發現上帝,並且讓那些我們所牧養的人們,也能夠在人生的艱難處境中,發現上帝是賜安慰的神。在日常生活中,要想真切體會到上帝與我們同在的事實,僅僅明白那些抽象真理和有關上帝的書本知識是不夠的。
三、新約中“關懷的模式”
如果新約中關懷事工的目地在於“帶領信徒在基督裏成熟”,將人們從“邪惡的工具”變成“正義的工具”,那麽,我們就必須要問,“當年耶穌的門徒們是怎樣做的?”新約中記載的那些信徒不僅要面對異教的挑戰,還要承受在惡劣環境中傳福音時所受到壓迫而面臨的各種壓力。他們當中許多人面臨的挑戰,與當今我們所關懷的那些宣教士們所面臨的情況是非常相似的。
如果我們從《使徒行傳》開始,按照那些新約書信安排的順序來閱讀,就可以瞭解由使徒們所發展形成的事工模式。在起初,事工都是以使徒爲中心的,後來,漸漸發展成爲以信徒相互關係爲中心的事工,以及以牧師、教師和跨文化宣教士爲中心的事工。使徒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也知道不可能永遠活在世上,所以就將以個人爲中心的事工,轉型成爲信徒之間彼此關懷的事工。
由於本文篇幅有限,不能詳細探討全部的新約書信,因此我就簡略總結一下,重點探討使徒們用來描述他們事工的幾個名詞。在使徒們的早期書信中,用來描述事工的術語其實是很廣泛,並沒有清楚地指出。他們談到“教導”、“講道”、“勸誡”,用來鼓勵信徒的信仰,或者是塑造門徒的心志。在這些書信中,事工的轉型過程可以從一些經過精心定義的名詞看出,例如“鼓勵”、“安慰”、“堅固”、“教訓”、“責備”。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明顯的轉變,已經成爲信徒之間彼此負責的事工,並且信徒們開始在彼此的關係中實踐這種事工。
在這些書信中,還清楚地描述了在不同的情況下,這種彼此關懷的事工,有著不同的方式。例如,帖撒羅尼迦前書5:11-14說:“所以,你們該彼此安慰,互相建立,正如你們素常所行的。弟兄們,我們勸你們敬重那在你們中間勞苦的人,就是在主裏面治理你們、勸戒你們的。……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衆人忍耐。”讀到以弗所書的時候,就可看到書信中強調信徒們身為同一個身體、相互依靠的成員要彼此建造。可見,事工的責任是由衆信徒一起分擔的。在新約中,“彼此”和“互相”這樣的詞是對這種事工的最佳描述。
四、爲了“彼此”而建造屬靈的家(作者:萬·汪得仁 Van Vonderen,1995出版)
1、當怎樣對待我們屬靈的姐妹弟兄們
● 不可彼此相咬相吞(加拉太書5:15)
● 不可彼此說謊(哥羅西書3:9)
● 不可彼此批評論斷(雅各書4:11)
● 不可彼此埋怨(雅各書5:9)
● 不可彼此輕看論斷(羅馬書14:3)
注:如果我違背這些有關「不可彼此」的教導,,有人就一定會受到傷害。
2、當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怎樣才能得到這些幫助?
● 要彼此接納(羅馬書15:7)
● 互相擔當重擔(加拉太書6:2)
● 用謙虛、溫柔、忍耐和愛心互相寬容,彼此聯絡(以弗所書4:2)
● 互相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以弗所書4:32)
● 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雅各書5:16)
注:如果我主動的做到這些有關「互相」的教導,那麽總會有人從中受益。
3、與其他基督徒交流,能夠建造我們自己
● 要追求和睦的事情,彼此建立德行的事情(羅馬書14:19)
● 彼此相顧(哥林多前書12:25)
● 彼此(溫柔地)勸戒(羅馬書15:14)
● 要彼此親熱,彼此推讓恭敬(羅馬書12:10)
● 彼此服侍(加拉太書5:13)
● 彼此順服(以弗所書5:21)
● 彼此要看別人比自己強(腓利比書2:3)
● 互相款待(彼得前書4:9)
注:在希臘語原文中,“彼此”這個詞被稱爲“互動代名詞”。意思是,雙方都彼此感受到對方的行爲。如果這種行爲是美好的,例如,愛、支援、安慰,那麽雙方都會受益。如果這種行爲是不好的,例如,論斷、相咬,那麽雙方都會受損。
五、幾個重要的術語概念
1、團契
對於基督徒,「團契」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有多種不同用法。在希伯來書2:14-18中,人類的兒女們被稱爲血肉的群體(團契)。基督來到這個群體中,爲的是要救贖人類。在加拉太書2:6-10中,保羅和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們行右手相交之禮,說明了他們的團契合作關係。在羅馬書11:11-18和以弗所書3:1-12中,可以看到基督徒的這種團契關係,已經跨越種族和文化的界限,傳播開來。在羅馬書15:26中,描述了那些外邦人基督徒奉獻錢財,用來救濟在耶路撒冷的貧窮基督徒。在哥林多前書10:16中,說明了我們因著與基督的團契關係,能夠受恩於耶穌基督所流的血。
我想,“團契”一詞的定義應該是這樣的:當我們能夠捨身處地,體會別人的處境或者情況,並且將我們從基督那裏所得的資源和賜福,分享給別人,這就是團契。
2、造就
是否具有造就別人和教會的效果,是衡量各種恩賜使用的最好標準。在哥林多前書14:5、12、26中,說明了恩賜的使用都是爲了同一個目的,而使用的原則就是:“凡事都當造就人。”也就是說,恩賜的關鍵是要有建造的作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互相邀請,爲了造就彼此的屬靈生命,而不是彼此傷害。“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哥羅西書4:6)
基督徒彼此談話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箴言18:21告訴我們,“生死在舌頭的權下。”詩篇64:3說,“他們磨舌如刀,發出苦毒的言語,好像比准了的箭,……”箴言12:18又說,“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彼此傷害是非常容易的,但“造就”的意思是彼此建造生命。箴言12:18;15:4;16;24還說,“……智慧人的舌頭,卻爲醫人的良藥。”;“溫良的舌是生命樹。”;“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
我認爲,“造就”一詞的定義應該是:提供給別人所需要的好處,並使別人得到長進,這就是造就。
3、鼓勵/安慰
在新約中,有許多詞語用來描述信徒之間彼此造就的關係,其中“安慰”和“鼓勵”是使用最爲頻繁的詞語。這個詞可以追溯到舊約中,意思是“促使重新呼吸”。在舊約中,這個詞被翻譯成“平安”,例如在路德記1:9;或者翻譯成“安息”,例如在申命記12:9;或者翻譯成“安慰”,例如在詩篇119:49-50,76;以賽亞書51:12;詩篇23:4;71:19-21。根據新約的約翰福音(14-17),“安慰”是聖靈的工作;而根據約翰一書2:1,“安慰”也是耶穌基督中保的作用;再根據哥林多後書1:3,“安慰”還是天父上帝的賜福。因此,“安慰/鼓勵”這樣最爲常見的詞,說明了信徒彼此之間所負的責任。而責任之一就是,信徒要彼此承擔別人的重擔,要彼此負責任(羅馬書15:10;加拉太書6:2;啓示錄2:20)。
在舊約中,有五個不同的詞語來表示安慰的含義。這些詞語的意思是“光照”或“鼓勵”;(因吃喝)而“心裏暢快”;“堅固”;“安靜地歇息”;“(彼此傾聽歎息)得到安慰”。這些詞語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例如在創世記5:29;37:35;50:21;路德記1:13;歷代志上7:22;19:2;約伯記2:11;7:13;29:25;詩篇13:4;71:21;86:15-17;以西結書31:1-13;以賽亞書40:1;49:23;52:9;66:12-13。這樣的詞語不僅表示上帝對人民的態度,也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彼此的態度。“促使重新呼吸”這一說法,蘊含了豐富的道理,精闢地說明了我們彼此之間關懷的美好關係。
定義:安慰就是來到別人的身邊,聆聽其感受和需要,從而使其得到鼓勵、堅固和心靈的復蘇。
4、堅固/扶助/忍耐
還有一些詞語,也描述了彼此關懷的行爲。例如“堅固“一詞,意思是,信徒彼此扶助,軟弱者可以有所依靠,被別人堅固和支援(參看彼得前書1:12;路加福音9:15,16:26;羅馬書1:11;使徒行傳3:7,16,16:5)。還有“扶助“一詞,意思是,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參看路加福音16:13;帖撒羅尼迦前書5:14;提多書1:9)。而“忍耐”一詞的用法是,彼此之間要慢慢地動怒,換而言之,就是要彼此恒久忍耐(參看馬太福音18:26,29;哥林多前書13:4;帖撒羅尼迦前書5:14;希伯來書6:15;雅各書5:7,8;彼得後書3:9)。
定義:彼此堅固的意思是,在試煉和艱難的時期並肩站立,彼此忍耐,互相支援。
5、勸責
另外還有一組辭彙,是關於信徒之間的彼此勸責。彼此勸責是每位信徒的責任,爲了能夠督促我們的生命符合上帝所明示的旨意。希臘語“Nouthesis”一詞常常被翻譯成“勸告”,傑·亞當斯(Jay Adams)用這個詞來解釋他對教牧諮詢工作的理解。另外一些詞語,例如“責備”、“訓斥”也屬於這一類的辭彙。
定義:勸責的意思是,滿有良善而堅定地彼此提醒,讓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偏離或者違背了上帝的旨意。
6、同情與良善的心
有一組詞語主要用來描述信徒之間關係與聯絡的態度和品質。這些詞語包括恩慈、兄弟般的愛、憐憫、同心、體恤、愛心和聯絡,表示了信徒彼此應有的關係。(參看彼得前書3:8;羅馬書12:10,16;腓利比書2:2;4:2;哥林多前書12:25;羅馬書12:15;希伯來書4:15;10:32-34;羅馬書8:17;以弗所書4:32;腓利門書12;馬太福音9:36)。
我們應當提倡,信徒之間當用溫柔、同情、良善、憐恤的情感彼此相待。
六、對於宣教人員來說,“關懷”神學理論有怎樣的意義
作爲願意關懷宣教士的基督徒來說,我們需要有關“關懷”的神學理論。因爲僅僅具備那些精神分析、診斷、醫療和諮詢等技巧是不夠的。當我們提供關懷的方式被視為是屬世,宣教團體就會常常拒絕這樣的關懷。
能夠清楚地解釋我們在宣教團體的文化及語言層面裡所做的事,是極為重要的。對於一個完全只從心理學角度所培訓出來的人來說,他在宣教群體中進行心理諮詢服務,就會遇到一些文化障礙,正如那些宣教士們在其他文化中所經歷的障礙那樣。
我受到過的培訓以及宣教經歷,讓我有機會在多種不同文化中工作,包括在不同的教會環境、監獄再教育領域、精神醫學領域、教育學領域、神學院、醫療機構和宣教機構,等等不同的文化環境。這些領域各有不同的特徵,要想在這些文化氣氛中適應其特有的語言、價值觀、習慣和人際關係,需要明白這些文化的特徵,以及具備相關適應的能力。
當我們進入一種宣教環境中時,我們能多有效率地跨越文化的障礙呢?我們是堅持讓別人學習我們的語言,還是我們要準備好學習他們的語言?宣教士們對待心理醫生的否定態度,主要是來自於彼此之間的專業語言不同,從而導致了互相明白和交流的障礙。
一些人或許認爲我對職業角色的認識是有矛盾的。你可能會問,我到底是扮演心理醫生的角色,還是教牧諮詢提供者的角色呢?這是否會混淆諮詢者和提供諮詢者的角色關係?是否有這樣一種可能,那就是,作爲一名職業心理諮詢醫生,也能夠在基督教的圈子裏,爲基督教的關懷事工帶來益處嗎?我個人認爲,我們必須要尊敬這些我們提供關懷的人的文化和信仰體系。如果我們與所關懷的人處於相同的信仰體系中,那麽這不僅能使這些被關懷的人得益處,也會使我們得益處。在我們對整體觀念達成共識的情況下,這一類的探討交流才會富有成果的。
結束語
如果我們想最佳說明對關懷宣教士的意義,就必須建立一套“關懷”神學理論,從而能夠將上帝的恩典,帶給那些在惡劣環境中事奉的基督徒們。因此,純知識性、抽象性來表達真理是不能滿足這種實際需要的。而這種“關懷”的神學理論,必須能夠讓上帝的賜福在我們的生活中具體化,並且也能讓別人在生活的喜怒哀樂中感受到上帝的真實和恩典。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3-4說:“願頌贊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上帝。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為了做到如此,我們必須幫助別人重新呼吸,活在上帝的恩典中。對於那些選擇跨文化宣教的信徒來說,他們所迫切需要的,就是這樣的關懷和支援。
對這些參與事工如同使徒保羅而言,他們對自己所事奉的對象有一顆委身的心。他們所從事的宣教事工,爲我們樹立了人際關係和事工的模式。毫無疑問,作爲一名職業精神心理專家,是完全可以在效仿保羅事工的同時,也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職業技巧和能力。
附錄:
聖經教導中,有利於靈命成長的關係
作者:格林·泰勒(Glenn C.Taylor)
1. 團契 — 當我們能夠捨身處地,體會別人的處境或者情況,並且將我們從基督那裏所得的資源和賜福,分享給別人,這就是團契。
2. 造就 — 提供給別人所需要的好處,並使別人得到長進,這就是造就。
3. 安慰 — 安慰就是來到別人的身邊,聆聽其感受和需要,從而使其得到鼓勵、堅固和心靈的復蘇。
4. 勸責 — 勸責的意思是,滿有良善而堅定地彼此提醒,讓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偏離或者違背了上帝的旨意。
5. 堅固 — 彼此堅固的意思是,在試煉和艱難的時期並肩站立,彼此忍耐,互相支援。
6. 同情與良善的心 — 我們應當提倡,信徒之間當用溫柔、同情、良善、憐恤的情感彼此相待
7. 領導的角色 — 是爲了關懷別人,主要是通過辨別衆人所領受的恩賜以及管理他們的恩賜,從而實現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雙向的目標。
8. 權柄 — 權柄是用來造就別人,而不是轄制別人。(參看哥林多後書10:3;13:10)
運用權柄是爲了關懷,而不是爲了索取。(參看哥林多後書12:14-16)
當面對衝突的時候,可以運用權柄解決問題。(參看哥林多前書5:4-5)
This article was published originally in Enhancing Missionary Vitality: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s Serving Global Missions (2002). Used by permission.

